自然otaku
作为自然otaku,我常年收各种和自然生态文学有关的书,甚至还买过那种自印本。从小买来百科全书我就只看绿色的那本。
生态文学和自然文学这就是个冷圈,让我们自娱自乐不香吗,非要搞进来一些什么作协名家圈外人,然后搞得政治化。整天让你培训,忽悠你,给你看一些难看得要死的东西,喊你去攀附权贵,争名夺利,笑死。
就算不写作,在河边散步跑步,非常幸福。即现在网上有好多那种隐居的视频,比起香车豪宅美人,我们肯定是想住山里或者海边天天看大自然。写作写什么,当然是大自然啊?
见一篇文章称:“文学圈子圈得久了,也会滋生狭隘,滋生自我错觉和自我膨胀,圈内人士在彼此“关照”“相帮”“抬举”之吾尔奉迎中,像余华所说的那样:“现在的编辑宁可用名作家的烂稿子,也不愿用无名作者的好稿子”,文学圈子逐步变成追求文学以外利益的策略主义者,此时的文学圈子就成为一个是非圈,是一个相互吹捧、相互倾轧的大杂院。不管有没有文学功底,有没有灵性,会不会写字的人,都想闯进来。此时的文学圈子则已经异化为圈子文学。”
那个所谓的“圈子”,不叫圈(quan),叫圈(juan)。你混在里面,就越混越差。编辑用名家烂稿子,那刊物就越来越差,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远离他们,淘汰他们。
又有一篇文章称:“纯文学”的理念使发表门槛大幅提高,广大土生土长的业余作家骤然失去了晋身的阶梯。与此同时,文学期刊未能在社会整体市场化转型的进程中成功地完成自身转型,迅速萎缩,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这些都使文学新人的成长既失去土壤又失去方向。
在“业余作家”衰落的同时,“专业作家”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严格地说,目前的专业写作是一种寄存在体制惯性延续下的惯性写作,与其说是精英的,不如说是特权的,本质上是一种圈子内(作协—作家—出版社—研讨会)的自我循环。“主流作家”写作的“圈子化”正是“主流文学”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说明现在大众早就把那些主流作家给淘汰了,网文兴盛就是此意。既然文学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再去靠它谋取名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明年我的目标是学会分辨蘑菇到底哪种能吃哪种是有毒的,然后到底能在哪里讨到,看看去高坡还是森林公园找个老乡学习一下。以及,学会把鱼钓上来,真正实现荒野生存。
即使幸福是以未来的不确定性为代价的,我也希望立刻得到它。
收出来各种关于自然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