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比较类排序算法

2017-09-28  本文已影响159人  王三的猫阿德

前言

本篇文章基本是从
常用排序算法总结(一)
快速排序
引申而来,其中大部分代码和描述都来自这两篇文章。

时间复杂度

在计算机科学中,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一个函数,它定量描述了该算法的运行时间。这是一个代表算法输入值的字符串的长度的函数。时间复杂度常用大O符号表述,不包括这个函数的低阶项和首项系数。使用这种方式时,时间复杂度可被称为是渐近的,亦即考察输入值大小趋近无穷时的情况。例如,如果一个算法对于任何大小为n的输入,它至多需要 5n^3 + 3n 的时间运行完毕,那么它的渐近时间复杂度是 O(n^3)。

空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是指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完成一个算法所需要的时间,是衡量一个算法优劣的重要参数。时间复杂度越小,说明该算法效率越高,则该算法越有价值。
空间复杂度是指计算机科学领域完成一个算法所需要占用的存储空间,一般是输入参数的函数。它是算法优劣的重要度量指标,一般来说,空间复杂度越小,算法越好。

列表

算法复杂度对比.jpg

稳定性

排序算法稳定性的简单形式化定义为:如果Ai = Aj,排序前Ai在Aj之前,排序后Ai还在Aj之前,则称这种排序算法是稳定的。通俗地讲就是保证排序前后两个相等的数的相对顺序不变。

对于不稳定的排序算法,只要举出一个实例,即可说明它的不稳定性;而对于稳定的排序算法,必须对算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稳定的特性。需要注意的是,排序算法是否为稳定的是由具体算法决定的,不稳定的算法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变为稳定的算法,而稳定的算法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变为不稳定的算法。

排序算法如果是稳定的,那么从一个键上排序,然后再从另一个键上排序,第一个键排序的结果可以为第二个键排序所用。基数排序就是这样,先按低位排序,逐次按高位排序,低位排序后元素的顺序在高位也相同时是不会改变的。

简单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也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很容易理解:初始时在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放到序列的起始位置作为已排序序列;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注意选择排序与冒泡排序的区别:冒泡排序通过依次交换相邻两个顺序不合法的元素位置,从而将当前最小(大)元素放到合适的位置;而选择排序每遍历一次都记住了当前最小(大)元素的位置,最后仅需一次交换操作即可将其放到合适的位置。

// 分类 -------------- 内部比较排序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差时间复杂度 ---- O(n^2)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O(n^2)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O(n^2)
// 所需辅助空间 ------ O(1)
// 稳定性 ------------ 不稳定
void SelectionSort(int A[], int n) {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 i为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int min = i;
        for (int j = i + 1; j < n; j++) {     // 未排序序列
            if (A[j] < A[min]) {              // 找出未排序序列中的最小值
                min = j;
            }
        }
        if (min != i){
            Swap(A, min, i);    // 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该操作很有可能把稳定性打乱,所以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算法
        }
    }
}

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算法,不稳定发生在最小元素与A[i]交换的时刻。

比如序列:{ 5, 8, 5, 2, 9 },一次选择的最小元素是2,然后把2和第一个5进行交换,从而改变了两个元素5的相对次序。

冒泡排序

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元素,依次比较相邻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调换过来,直到没有元素再需要交换,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或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冒泡排序算法的运作如下:

// 分类 -------------- 内部比较排序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差时间复杂度 ----   O(n^2)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如果能在内部循环第一次运行时,使用一个旗标来表示有无需要交换的可能,可以把最优时间复杂度降低到O(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O(n^2)
// 所需辅助空间 ------   O(1)
// 稳定性 ------------  稳定
void bubbleSort(int[] arr) {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 1; i++) {
        //设定一个标记,若为true,则表示此次循环没有进行交换,也就是待排序列已经有序,排序已然完成
        boolean flag = true;。
        for (int j = 0; j < arr.length - 1 - i; j++) {
            if (arr[j] > arr[j + 1]) {
            swap(arr,j,j+1);
            flag = false;
            }
        }
        if (flag) {
            break;
        }
    }
}

最好的情况是已经排好序,只需要n-1比较即可完成;最差的情况是倒序,需要n-1 + n-2 + n-3 + ...+ 2 + 1 = n(n-1)/2次比较,时间复杂度是O(n*n)。

这种写法,冒泡排序是稳定的,如果改成arr[j] >= arr[j + 1],那么就是不稳定的。

鸡尾酒排序(冒泡排序的优化)

鸡尾酒排序,也叫定向冒泡排序,是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此算法与冒泡排序的不同处在于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到低,而冒泡排序则仅从低到高去比较序列里的每个元素。他可以得到比冒泡排序稍微好一点的效能。

// 分类 -------------- 内部比较排序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差时间复杂度 ---- O(n^2)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如果序列在一开始已经大部分排序过的话,会接近O(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O(n^2)
// 所需辅助空间 ------ O(1)
// 稳定性 ------------ 稳定
void CocktailSort(int A[]) {
    int n = A.length;
    int left = 0;                            // 初始化边界
    int right = n - 1;
    while (left < right) {
        for (int i = left; i < right; i++) {   // 前半轮,将最大元素放到后面
            if (A[i] > A[i + 1]) {
                Swap(A, i, i + 1);
            }
        }
        right--;
        for (int i = right; i > left; i--) {  // 后半轮,将最小元素放到前面
            if (A[i - 1] > A[i]) {
                Swap(A, i - 1, i);
            }
        }
        left++;
    }
}

以序列(2,3,4,5,1)为例,鸡尾酒排序只需要访问一次序列就可以完成排序,但如果使用冒泡排序则需要四次。但是在乱数序列的状态下,鸡尾酒排序与冒泡排序的效率都很差劲。

简单插入排序

直接插入排序基本思想是每一步将一个待排序的记录,插入到前面已经排好序的有序序列中去,直到插完所有元素为止。

插入排序在实现上,通常采用in-place排序(即只需用到O(1)的额外空间的排序),因而在从后向前扫描过程中,需要反复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后挪位,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间。

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 分类 ------------- 内部比较排序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差时间复杂度 ---- 最坏情况为输入序列是降序排列的,此时时间复杂度O(n^2)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最好情况为输入序列是升序排列的,此时时间复杂度O(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O(n^2)
// 所需辅助空间 ------ O(1)
// 稳定性 ------------ 稳定
void insertionSort(int[] arr) {
    for (int i = 1; i < arr.length; i++) {
        int j = i;
        while (j > 0 && arr[j] < arr[j - 1]) {
            swap(arr,j,j-1);
            j--;
        }
    }
}

简单插入排序在最好情况下,需要比较n-1次,无需交换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n);在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依然为O(n2)。插入排序不适合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排序应用。但是,如果需要排序的数据量很小,比如量级小于千,那么插入排序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插入排序在工业级库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STL的sort算法和stdlib的qsort算法中,都将插入排序作为快速排序的补充,用于少量元素的排序(通常为8个或以下)。

二分插入排序(插入排序优化)

对于插入排序,如果比较操作的代价比交换操作大的话,可以采用二分查找法来减少比较操作的次数,我们称为二分插入排序。

// 分类 -------------- 内部比较排序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差时间复杂度 ---- O(n^2)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O(nlog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O(n^2)
// 所需辅助空间 ------ O(1)
// 稳定性 ------------ 稳定
void InsertionSortDichotomy(int A[]) {
    int n = A.length;
    for (int i = 1; i < n; i++) {
        int target = A[i];
        int left = 0;
        int right = i - 1;
        while (left <= right) {   // 二分查找,找到新元素在排好序的序列中的位置
            int mid = (left + right) / 2;
            if (A[mid] > target)
                right = mid - 1;
            else
                left = mid + 1;
        }
        for (int j = i - 1; j >= left; j--) { // 整体后移一位
            A[j + 1] = A[j];
        }
        A[left] = target;
    }
}

当n较大时,二分插入排序的比较次数比直接插入排序的最差情况好得多,但比直接插入排序的最好情况要差,所当以元素初始序列已经接近升序时,直接插入排序比二分插入排序比较次数少。二分插入排序元素移动次数与直接插入排序相同,依赖于元素初始序列。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也叫递减增量排序,是插入排序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希尔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算法。

希尔排序是基于插入排序的以下两点性质而提出改进方法的:

希尔排序通过将比较的全部元素分为几个区域来提升插入排序的性能。这样可以让一个元素可以一次性地朝最终位置前进一大步。然后算法再取越来越小的步长进行排序,算法的最后一步就是普通的插入排序,但是到了这步,需排序的数据几乎是已排好的了(此时插入排序较快)。

假设有一个很小的数据在一个已按升序排好序的数组的末端。如果用复杂度为O(n^2)的排序(冒泡排序或直接插入排序),可能会进行n次的比较和交换才能将该数据移至正确位置。而希尔排序会用较大的步长移动数据,所以小数据只需进行少数比较和交换即可到正确位置。

// 分类 -------------- 内部比较排序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差时间复杂度 ---- 根据步长序列的不同而不同。已知最好的为O(n(logn)^2)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O(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根据步长序列的不同而不同。
// 所需辅助空间 ------ O(1)
// 稳定性 ------------ 不稳定
void ShellSort(int A[]) {
    int n = A.length;
    int h = n/3;
    while (h <= n) {                         // 生成初始增量
        h = 3 * h + 1;
    }
    while (h >= 1){
        for (int i = h; i < n; i++){
            int j = i - h;
            int target = A[i];
            while (j >= 0 && A[j] > target){
                A[j + h] = A[j];
                j = j - h;
            }
            A[j + h] = target;
        }
        h = (h - 1) / 3;                    // 递减增量
    }
}
void ShellSort(int a[]) {
    int n = a.length;
    for (int gap = n/3; gap > 0; gap = gap/3) {
        for(int j = gap; j < n; j++) {
            for(int i = j - gap; i >= 0 && a[i] > a[i + gap]; i -= gap) {
                swap(a, i, i + gap);
            }
        }
    }
}

希尔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算法,虽然一次插入排序是稳定的,不会改变相同元素的相对顺序,但在不同的插入排序过程中,相同的元素可能在各自的插入排序中移动,最后其稳定性就会被打乱。

比如序列:{ 3, 5, 10, 8, 7, 2, 8, 1, 20, 6 },h=2时分成两个子序列 { 3, 10, 7, 8, 20 } 和 { 5, 8, 2, 1, 6 } ,未排序之前第二个子序列中的8在前面,现在对两个子序列进行插入排序,得到 { 3, 7, 8, 10, 20 } 和 { 1, 2, 5, 6, 8 } ,即 { 3, 1, 7, 2, 8, 5, 10, 6, 20, 8 } ,两个8的相对次序发生了改变。

归并排序

归并排序是创建在归并操作上的一种有效的排序算法,效率为O(nlogn),1945年由冯·诺伊曼首次提出。

归并排序的实现分为递归实现与非递归(迭代)实现。递归实现的归并排序是算法设计中分治策略的典型应用,我们将一个大问题分割成小问题分别解决,然后用所有小问题的答案来解决整个大问题。非递归(迭代)实现的归并排序首先进行是两两归并,然后四四归并,然后是八八归并,一直下去直到归并了整个数组。

归并排序算法主要依赖归并(Merge)操作。归并操作指的是将两个已经排序的序列合并成一个序列的操作,归并操作步骤如下:

// 分类 -------------- 内部比较排序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差时间复杂度 ---- O(nlogn)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O(nlog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O(nlogn)
// 所需辅助空间 ------ O(n)
// 稳定性 ------------ 稳定

// 递归
void sort(int[] arr,int left,int right,int[] temp) {
    if(left < right) {
        int mid = (left+right)/2;
        sort(arr,left,mid,temp);//左边归并排序,使得左子序列有序
        sort(arr,mid+1,right,temp);//右边归并排序,使得右子序列有序
        merge(arr,left,mid,right,temp);//将两个有序子数组合并操作
    }
}

// 非递归
void MergeSortIteration(int[] arr, int len, int[] temp) {   // 非递归(迭代)实现的归并排序(自底向上)
    int left, mid, right;// 子数组索引,前一个为A[left...mid],后一个子数组为A[mid+1...right]
    for (int i = 1; i < len; i *= 2) {       // 子数组的大小i初始为1,每轮翻倍
        left = 0;
        while (left + i < len) {            // 后一个子数组存在(需要归并)
            mid = left + i - 1;
            right = mid + i < len ? mid + i : len - 1;// 后一个子数组大小可能不够
            merge(arr, left, mid, right, temp);
            left = right + 1;               // 前一个子数组索引向后移动
        }
    }
}

void merge(int[] arr,int left,int mid,int right,int[] temp){
        int i = left;//左序列指针
        int j = mid+1;//右序列指针
        int t = 0;//临时数组指针
        while (i<=mid && j<=right){
            if(arr[i]<=arr[j]){
                temp[t++] = arr[i++];
            }else {
                temp[t++] = arr[j++];
            }
        }
        while(i<=mid){//将左边剩余元素填充进temp中
            temp[t++] = arr[i++];
        }
        while(j<=right){//将右序列剩余元素填充进temp中
            temp[t++] = arr[j++];
        }
        t = 0;
        //将temp中的元素全部拷贝到原数组中
        while(left <= right){
            arr[left++] = temp[t++];
        }
    }
}

归并排序除了可以对数组进行排序,还可以高效的求出数组小和(即单调和)以及数组中的逆序对,详见这篇博文

堆排序

堆排序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选择排序算法。堆排序是一种选择排序,它的最坏,最好,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O(nlogn),它也是不稳定排序。堆是一种近似完全二叉树的结构(通常堆是通过一维数组来实现的),并满足性质:以最大堆(也叫大根堆、大顶堆)为例,其中父结点的值总是大于它的孩子节点。这篇文章详解

该数组从逻辑上讲就是一个堆结构,我们用简单的公式来描述一下堆的定义就是:

堆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序列构造成一个大顶堆,此时,整个序列的最大值就是堆顶的根节点。将其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就为最大值。然后将剩余n-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这样会得到n个元素的次小值。如此反复执行,便能得到一个有序序列了。

// 分类 -------------- 内部比较排序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差时间复杂度 ---- O(nlogn)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O(nlog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O(nlogn)
// 所需辅助空间 ------ O(1)
// 稳定性 ------------ 不稳定

public void sort(int []arr){
    //1.构建大顶堆
    for(int i=arr.length/2-1;i>=0;i--){
        //从第一个非叶子结点从下至上,从右至左调整结构
        adjustHeap(arr,i,arr.length);
    }
    //2.调整堆结构+交换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
    for(int j=arr.length-1;j>0;j--){
        swap(arr,0,j);//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
        adjustHeap(arr,0,j);//重新对堆进行调整
    }
}

/**
 * 调整大顶堆(仅是调整过程,建立在大顶堆已构建的基础上)
 */
public void adjustHeap(int []arr,int i,int length) {
    int temp = arr[i];//先取出当前元素i
    for(int k=i*2+1;k<length;k=k*2+1) {//从i结点的左子结点开始,也就是2i+1处开始
        if(k+1 < length && arr[k] < arr[k+1]) {//如果左子结点小于右子结点,k指向右子结点
            k++;
        }
        if(arr[k] > temp){//如果子节点大于父节点,将子节点值赋给父节点(不用进行交换)
            arr[i] = arr[k];
            i = k;
        }else{
            break;
        }
    }
    arr[i] = temp;//将temp值放到最终的位置
}

堆排序是一种选择排序,整体主要由构建初始堆+交换堆顶元素和末尾元素并重建堆两部分组成。其中构建初始堆经推导复杂度为O(n),在交换并重建堆的过程中,需交换n-1次,而重建堆的过程中,根据完全二叉树的性质,[log2(n-1),log2(n-2)...1]逐步递减,近似为nlogn。所以堆排序时间复杂度一般认为就是O(nlogn)级。

堆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算法,不稳定发生在堆顶元素与A[i]交换的时刻。比如序列:{ 9, 5, 7, 5 },堆顶元素是9,堆排序下一步将9和第二个5进行交换,得到序列 { 5, 5, 7, 9 },再进行堆调整得到{ 7, 5, 5, 9 },重复之前的操作最后得到{ 5, 5, 7, 9 }从而改变了两个5的相对次序。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由东尼·霍尔所发展的一种排序算法。在平均状况下,排序n个元素要O(nlogn)次比较。在最坏状况下则需要O(n^2)次比较,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事实上,快速排序通常明显比其他O(nlogn)算法更快,因为它的内部循环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构上很有效率地被实现出来。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策略(Divide and Conquer),每一次我们要取一个元素作为枢纽值,以这个数字来将序列划分为两部分。在此我们采用三数取中法,也就是取左端、中间、右端三个数,然后进行排序,将中间数作为枢纽值。

// 分类 ------------ 内部比较排序
// 数据结构 --------- 数组
// 最差时间复杂度 ---- 每次选取的基准都是最大(或最小)的元素,导致每次只划分出了一个分区,需要进行n-1次划分才能结束递归,时间复杂度为O(n^2)
// 最优时间复杂度 ---- 每次选取的基准都是中位数,这样每次都均匀的划分出两个分区,只需要logn次划分就能结束递归,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 平均时间复杂度 ---- O(nlogn)
// 所需辅助空间 ------ 主要是递归造成的栈空间的使用(用来保存left和right等局部变量),取决于递归树的深度,一般为O(logn),最差为O(n)       
// 稳定性 ---------- 不稳定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
    if(left >= right) {
        return;
    }

    int pivotPosition = partition(arr, left, right);
    quickSort(arr, left, pivotPosition - 1);
    quickSort(arr, pivotPosition + 1, right);
}

public static int partition(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
    int pivot = arr[right];
    int pivotPosition = left;

    for(int i = left; i < right; i++) {
        if(arr[i] < pivot) {
            swap(arr, pivotPosition++, i);
        }
    }

    swap(arr, pivotPosition, right);

    return pivotPosition;
}

快速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算法,不稳定发生在基准元素与A[tail+1]交换的时刻。

比如序列:{ 1, 3, 4, 2, 8, 9, 8, 7, 5 },基准元素是5,一次划分操作后5要和第一个8进行交换,从而改变了两个元素8的相对次序。

关于算法,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索性总结一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