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笋”和“花笋”
在老家的竹林里,春天有毛笋,夏天有麻笋,冬天有冬笋,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倒是野生的小竹笋更讨人喜欢。
每当清明过后,母亲总会拿着小弯刀,带着麻袋,和邻家的大妈大婶到山上采摘野生的小竹笋。
山里有两种小野笋。
一种是毛刺笋,俗称“怕笋”。这是因为青青细细的毛刺竹浑身长满毛茸茸的白毛刺,毛刺笋也遗传了这种特点。毛刺威力不小,皮肤不好的人碰到会浑身发痒,甚至皮肤过敏,人见人怕,于是就以“怕笋”称之。毛刺竹是丛生的,枝叶丰茂,多毛刺,叶片锋利,采摘的时候要带手套,还得小心翼翼,避免受伤。只要是采摘这种笋,母亲回到家时总是浑身湿漉漉的,原来是经过宜溪的时候泡在水里,把粘在衣服和皮肤上的毛刺给冲洗掉,这样才能清清爽爽地回来。当母亲把袋子里剥皮切段的“怕笋”倒在茄箩上的时候,我们得挑挑捡捡,把夹杂在里面的一些毛刺竹叶捡出来扔掉。毛刺叶既有刺,叶的边缘也锋利如锯齿,小孩子的手比较嫩,经常被割伤,出血,而后嚎啕大哭。妈妈总是安慰地说:“不哭不哭,等会儿煮笋给你吃。”一听到有笋吃,孩子们马上化啼为笑,又凑过来挑挑捡捡了。叶子挑干净后,把笋放到大木盆里,水一冲下去,一层毛茸茸的毛刺就浮上来了,慢慢倒水,把毛刺倒掉,再次加水,双手把笋上下翻动,又有毛刺浮现,又倒掉,如此反复三四遍后,才把笋放到沸水里去煮熟,捞上来后,把水沥干,就可以清炒肉片或肉油,清甜爽口。最有农家风味的,还是把“怕笋”与炸出油的三层肉和切碎的荠菜干一起慢火炖煮,煮熟后,配粥下饭只需要这道菜——鲜嫩、清甜、松脆,吃别的菜都觉得没味道了。生的“怕笋”很“野”,但据赤脚医生说煮熟透后是很好的菜。因为吃药的病人可以吃这种笋,不怕影响药效,而吃其它品种的笋就可能影响药效。看来,“怕笋”也有它的过人之处。
还有一种叫“花笋”,生它的是“旦竹”。我猜也许这竹子叫“单竹”,因为这种竹子一根根生长,不是丛生的。可是这种竹子手指粗细,修长飘逸,亭亭玉立,像“花旦”一样美,叫“旦竹”的理由也很充分。“花笋”也遗传了这种人见人爱的颜值。采摘这种笋很安全,所以妈妈有时候就直接把修长纤细的花笋捆绑在一起,带回家来慢慢择取。孩子们一边剥壳,一边切段,乐在其中。吃法与“怕笋”没多大差别,但质地不同,“怕笋”松脆,而“花笋”韧脆,各有风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花笋的外壳很漂亮,红紫色中带着黑斑点,就像穿着一件漂亮的花衣服。三姨和小姨去采摘花笋回来后,往往会用花笋壳做一些小花伞。当孩子们拿着小花伞在掌中转圈圈的时候,是多么开心啊!有的孩子甚至珍藏着,在过家家的时候拿出来给“新娘子”用,那些早就丢掉小花伞的孩子看得眼珠子都快跑出来了,哈哈!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怕笋”和“花笋”这两种小野笋是农家的应季主菜,一般是鲜食,有时采摘多了,就制成酸笋或笋干。尽管现在生活富足,菜品丰富了。但这两种小野笋依然是山珍,依旧受欢迎。想到母亲依然会在春夏之交时节去采摘野笋,不由得嘴馋了。还是赶快给母亲打个电话报备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