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音之枪“按键”伤人
合肥第三十八中学八(16)班 宋雅婷
“你看清楚是谁杀了你吗?”
“没有,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在圣光下,我看不清他们的脸。”
——题记
“阳光照在海面,我也归于大海,从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也带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2022年1月24日0时2分,寻亲男孩刘学州将15年的人生化作一封7212字的遗书《生来即轻,还时亦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苦苦寻亲多年,生活的苦难本没有压倒他,最后却因遭受网友无休止的辱骂,让这个只是“想要一个家”的少年,彻底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在海边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2022年4月,受疫情影响,上海某封控区的一名女士请跑腿小哥给自己有听力障碍的独居父亲采买生活物资,小哥将物资送给老人后,坚持不收跑腿费,该女士出于感激便给小哥的手机充值了200元话费。没想到,本是温情暖心的故事,主人公却遭到部分网友的谩骂——“这不是正能量,这是欺负人”“人家不计代价帮助你,你却像打发乞丐”“连我一个大学生都觉得200元少了,起码500元”……许是舆情逼人,许是疫情压力,这名女士选择从32层的高楼一跃而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线上辱骂,线下“人肉”,住址被曝光,手机被打爆,网友自由“冲浪”……网络暴力给不少人带来切肤之痛。我忍不住想,网络时代,每个人在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生活的同时,是否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为受害者,为施暴者,也为你我。
受害者,在激烈的言语暴力中不堪重负;施暴者,在一次次信口开河的评论中断送了清醒的自我,也断送了自己在遭遇同类事情时求助的资格。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恶意的言语几乎随处可见。“他们举起了键盘,以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神。”总有那么一群人,躲在屏幕背后,带着恶意揣测别人,毫不犹豫地敲击键盘,肆无忌惮地表达他们自以为是的“正义”。网络暴力,从来都不是言论自由,而是一场“群体谋杀”。“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弱了吧”“开个玩笑而已,谁知道他当真了……”每当惨剧发生,施暴者又会以此类论调推卸责任。还有的人则戴上面具,换上另一副嘴脸,替受害者鸣不平。然而,风平浪静之后,那些曾经刷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的网友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猎物”。
回忆一下,在旁人议论某人时,你是否曾加入议论的队伍?在朋友向你抱怨一个人多讨厌时,你是否因此改变了对那个人的看法?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你是否跟风发表了伤人的言论?人们往往会先入为主地相信自己所看到、听到的,但眼见就一定为实吗?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事件投影,而圆形投影所对应的实体,不一定是球体。
每一个冷漠的围观者、咄咄逼人的助推者、暴力悖德的施暴者,都是造成一个生命逝去的帮凶。如果不能照亮别人,至少不要传播黑暗;如果无法带给别人帮助,至少保持沉默;如果没有站出来的勇气,至少选择正义的方向,如此一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会更美好、明亮。
(选自2022年7月《七彩语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