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文库理事会点赞汇总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无名碑

2023-09-02  本文已影响0人  誉满99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馨伯乐第十二期“穿越”主题写作活动。

(谨以此文献给解放战争中的勇士,向共和国的奠基人和红色政权的捍卫者致敬!)

自古以来,人们所见到的碑文上总是会有某人的生卒年月,唯有武则天墓碑上是无字碑,其目的就是功过只有后人评说。那无名碑又是怎么回事?你是否见过无名碑?

无名碑位于大青山脚下,它距离马路将近四里地,并且山路崎岖不平。尽管如此,每年都有很多人到此跪拜以表达心中的缅怀之情。此人究竟有何来头?这还需要从墓主人说起。

1946年6月,解放战争正式开始。21岁的黄钢报名参军,他身高1.87米,200多斤的粮袋子扛在肩上说走就走。左胳膊绕过后背可以摸到自己的右耳,右胳膊也是如此。部队首长一见,心生欢喜,他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刚开始黄钢被分配到后勤,由于他力气大速度快,抬担架和抢救伤员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肩上。他做事雷厉风行,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任务,因此他深得领导的赏识。

第二年,著名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爆发了,黄钢主动请缨,由后勤转到了先头部队,成为尖刀连中的一员。

在著名的辽沈战役中,黄钢所在的302部队奉命攻打黑瞎子沟里的国民党守军,抢占制高点,为大部队扫清前进的障碍。黑瞎子沟两侧是高山,两山之间有一条河流。进入深山,在道路的拐角处有一座民房,国民党的守军以此为据点,再加上两侧高山上的守军的配合,此处易守难攻。激烈的战斗打了整整一天,双方形成了拉锯战,彼此都是三进三退,双方兵力伤亡惨重。黄钢穿着草鞋,在战场上每前进一步,草鞋上都会留下新的血迹。

当晚尖刀连接到命令:连夜进攻,拔掉民房守军这颗钉子。

通过侦查,302部队发现民房里的守军是国民党部队中的一个班,弹药充足。这座民房地处交通咽喉之处,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尖刀连长经过缜密思考,下令黄钢所在的尖刀班连夜进攻,其它班做配合,并且必须把它拿下来。不然的话,第二天大部队的合围计划就要落空。

这座民房共有三间,分为东西两屋。房屋周围是坚固的院墙,再加上敌人的武器装备精良,这对尖刀班的冲锋造成了极大威胁。双方只是互相开枪对射,不过人员却没有伤亡,因为距离远,双方都有掩体。

一直打到晚上11点,尖刀班一无所获。正在全班战士愁眉不展之际,黄钢向班长请求,只身前往冲进民房,只须如此这般……

班长听后并不同意,因为他认为其中的风险太大。但仔细想来也没有别的办法,再加上黄钢不断地保证成功,于是班长答应了黄钢的请求。

天空中下着毛毛细雨,黄钢背着枪带着匕首绕到院墙东侧匍匐前进。借着枪声的掩护,他翻过院墙,跳进院里,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仔细观察周围的动静。只见西屋的窗户里不断地向外喷吐火舌,东屋却异常安静。那时候的东北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东三省,三大怪,

大姑娘,叼烟袋;

窗户纸,贴在外;

养活孩子吊起来(摇篮)。

黄钢悄悄地来到了东屋窗外,他伸出舌头,轻轻舔破了窗户纸,向屋内看去。只见炕上躺着两人,其中一人手持大烟枪,正在向外喷云吐雾;另一人见状快速把脸迎向烟雾,鼻子一阵紧忙。两人十分投入,配合默契。

战友的枪声每响一次,黄钢就用力地推窗,几次枪响之后,他把窗户全部打开,煤油灯旁的两人竟然全无察觉。当枪声再次响起的时候,黄钢全身发力,右脚猛地登上了窗台,然后一个侧翻,跳到了炕上。抽烟人听到声音异常,回头一看,顿时吓得肝胆俱裂!只见黑洞洞的枪口正对着自己。“别动,动就打死你,举起手来!”两人举手的同时,黄钢马上拿起炕上的手枪,“快去,命令他们停止射击。要敢跟我耍滑头,我就要你的命!”班长哆哆嗦嗦地下令停止射击,这些士兵们还没有摸到头脑。

黄钢用手枪抵住班长:“让他们把枪大栓都拔下来,交给我,快点儿!”

同时黄钢转过身高喊:“外面的兄弟们让个道,让他们出去。”回头又对班长说:“让他们把腿带子解下来,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双手绑在后面,快点儿!如果敢有二心,小心我要你的命!”班长唯唯诺诺,马上下令照此办理。

在此过程中,有个敌兵发现了异常,几分钟过去了,外面怎么毫无动静,这说明外面根本就没有人接应,这其中肯定有诈。于是他突然间挣脱束缚,转身拿起枪准备对付黄钢。黄钢眼疾手快,马上扣动扳机,这个敌兵惨叫着倒在地上。此时尖刀班全体人员也进入屋中,把所有的敌人五花大绑。

占据了有利地形之后,302部队勇往直前。第二天大部队顺利合围,取得了黑瞎子沟大捷。

黄钢立下了大功,火线入党,并很快被提拔为班长,成为了战士们心中的孤胆英雄。

(二)

孤胆英雄名副其实,在后来参加的50多场战斗中,黄钢勇于冲锋陷阵,每次都是排头兵,他因此获得了11枚军功章,同时身上也留下了19处伤疤。尽管他多次受伤,但是身体恢复得很好,总体来说,他的身体并无大碍。302部队首长曾多次准备提拔黄钢,打算让他当连长。但黄钢总以自己的文化程度低为理由,不想升职。

两年以后,全国解放了。黄钢考虑到自己在军中的年龄偏大,家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儿女需要抚养,于是他申请复原。部队领导希望他能留在部队,批准他可以回家探亲。但黄钢认为进入和平年代以后,自己没有必要留下来了。领导见黄钢去意已决,只能同意了他的申请。

黄钢感到特别高兴,自己推算了一下,孩子今年已经五岁了,马上就要回家与亲人团聚,自己还获得了这么多的军功章,能不兴奋吗?

黄钢兴冲冲赶回家,见自己家的大门虚掩着,便推门走了进去。只见院里有一个小男孩正在捕捉落在树枝上的蜻蜓。黄钢一见,心中欢喜。“你是不是黄忠,你知道我是谁吗?”小男孩儿转身看了看他,然后用力地摇了摇头。随即边跑边喊:“妈妈,有人来了!”

屋里走出一个女人,黄钢看得分明,那正是自己的妻子李翠花。黄钢激动地喊着:“翠花!”

“啊,你回来了。”两人四目相对,一时间竟然无语凝噎!

最后还是黄钢打破了沉默:“翠花,黄阳在哪里?她怎么不在家?”

“去别人家玩儿了,晚上能回来。”

第二天早上,黄阳仍然没有回家。黄钢感到有些蹊跷,便一直问李翠花:“孩子去谁家玩儿了?怎么一晚上都没回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黄钢不断地追问下,翠花见瞒不住了,便断断续续地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黄钢参军的第二年夏天,家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地里的庄稼近乎绝收。村民们只能晚上去担水浇地,翠花体力有限,村民们也经常去帮助她。但是由于旱情十分严重,浇水只是杯水车薪。本来地里的收成只能达到往年的两成,这已经令人焦虑不安了,更糟糕的是,当年秋后,村里又出现了一帮红胡子。

红胡子事先摸清了村里各户人家的底细,来到村里便肆意胡为。他们把几十人分成八个小组,每到一家就用枪口逼着这户人家必须杀猪宰羊,穷困家庭也要杀鸡要么就做豆腐。据说红胡子也有行规:可以抢钱、抢粮、抢金银首饰,但是不能抢女人。如果有人胆敢违规,胡子头就会命人把违规的人秘密处死。

红胡子酒足饭饱之后,马上挨家挨户搜索粮食。他们把抢来的粮食集中起来,装了满满三大马车,在夜里悄悄地离开了。

翠花的公公为了护住自家的那点粮食,与红胡子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含恨离世。在翠花的苦苦哀求下,红胡子看两个孩子实在是可怜,担心孩子饿死,最后勉强留下了一半粮食。

翠花的公公离世,婆婆由于急火攻心,没出半个月也撒手人寰。翠花领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

由于粮食严重短缺,翠花便与其他村民一起上山挖野菜,摘树叶,扒树皮,把这些东西混到玉米面中做成玉米糊,这样可以节省粮食,但这只能解决燃眉之急。

不久以后,野菜挖没了,可食用的树皮被扒光了,柞树上结的苦涩的橡子也被抢采一空。无奈之下,翠花只好带着两个孩子走上了乞讨之路。不然的话,那真是熬不过冬天。

一路上风餐露宿,异常辛苦。这一天李翠花带着两个孩子终于来到了锦州,她打算经过山海关进入关内,听说那边没有红胡子。在行乞的过程中,李翠花遇见了一对衣着富贵的中年夫妻,得知翠花的遭遇之后,他们很是同情这母子三人,并当场拿出五元钱,塞进了小姑娘黄阳的手里。

翠花见此情景,连声道谢。交谈中得知这两人是皮货商,家住中原地区。男人姓徐,夫妻俩年过不惑,家境殷实,但不足之处是膝下无子。

翠花犹豫了半天,她在心里盘算着,这样沿路乞讨也不是办法,有时能讨到点吃的有时就得挨饿,这样下去说不定孩子会有性命之忧,不如暂时把女儿黄阳送出去,起码可以保住小命。

想明白了,她对眼前的恩人说出了心里话,说自己打算把黄阳送给他们,希望他们能让孩子吃口饱饭。徐家夫妻互相对视了一眼,又仔细地观察起黄阳来,这个小女孩尽管有些瘦弱,但是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还是蛮讨人喜欢的。于是他们俩走向一旁,商量了半天,最后意见一致,决定带走黄阳……

李翠花流着眼泪讲述着不堪的过往,女儿黄阳就这样给了人,黄钢听后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瞬间天旋地转。他顺手扶住了门框,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他双手用力地压住眼皮,不让自己的泪水流出来。

黄钢当即表示,无论如何也要把女儿找回来,不然他将死不瞑目。

寻亲之路,连接着关里和关外;穿越时空,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三)

黄钢逢人便问,一心想打探到孩子的下落,但由于对方没有留下姓名和地址,黄阳便一直杳无音讯。黄钢清楚地意识到: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更有无法治愈的心灵创伤。

两年以后,朝鲜战争爆发。黄钢急国家之所急,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黄钢一同赴朝参战的还有他的堂弟黄伟,由于黄钢有作战经验,被分配到前线;黄伟是新兵,被安排到后勤,他负责往前线运送炮弹。

朝鲜战争异常惨烈,美帝的飞机动辄呼啸而至。这一天,黄伟赶着一辆马车,车上装满了手榴弹和地雷,整个车身用玉米秆盖好,他像往常一样小心翼翼地前行。不料敌机突然飞了过来,一个俯冲,迅即升起。说时迟那时快,一发炮弹落到了马车上,马车瞬间爆炸起火,地面被炸出了十多米深的巨坑。等到战友们赶来的时候,黄伟早已踪迹全无。

这架敌级的驾驶员特别狡猾,他见轰炸成功后便准备继续扩大战果。黄钢所在的连队正在挖战壕,队员们头戴柳条帽,只要卧倒就不会被敌机发现。这架飞机飞往战壕的同时,连长高喊:“卧倒!”全体战士马上执行命令。不料有一个18岁的新兵惊慌失措,他举起铁锹,把它平放在自己的头上,以此作为防护手段。黄钢一个箭步冲过去,把这个士兵压在了自己的身下。敌机发现目标后扔下来几颗炸弹,铁皮四处飞溅,黄钢因此腿部受伤,后来留下了轻微残疾。

黄钢身边的神枪手举起转盘枪向敌机横扫,敌机先是晃动了两下,然后冒着黑烟竟一头栽了下去。

在朝鲜战场上,黄钢参加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杀敌无数,在获得几枚军功章的同时他身上又多出来几处伤疤。在每次战役结束之后,黄钢都会向战友们说出女儿黄阳的经历,希望大家以后如果听到线索能够帮忙,黄钢多么希望日后还能与自己的女儿团聚啊。

中国人民志愿军大获全胜之后,志愿军陆续分批回到祖国。黄钢回到家乡不到一个月,县里就下发通知,给他安排工作。

黄钢可挑选的工作有两个,一个是乡里的邮递员,另一个就是乡民政助理。乡领导考虑到黄钢的腿部受过伤,做邮递员工作有些困难,最后安排他做了民政助理。

(四)

民政助理这个差使并不好干,需要经常下去调查走访,遇见真正困难的家庭,民政部门才会予以补助。黄钢拿出当年军人的作风,严格地按章办事,他因此深受周围人的好评。

有一天,黄钢下班儿刚回到家,一位不速之客过来敲门。黄钢开门一看,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来人满脸堆笑:“黄哥,我是张红,家住张家堡子,距离你家20多里地。我很佩服你的为人,今天特意过来看望你,希望和你交个朋友。”张红边说边打开布兜,把两瓶白酒和两盒点心拿了出来。

常言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黄钢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把茶水递给张红之后,马上问道:“张红,你有什么事就直说,这酒和点心是怎么回事?”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是诚心诚意地与你交朋友,没有别的意思。”黄钢再三追问,张红一口咬定自己只是想交个朋友。黄钢忍受不了他的软磨硬泡,强行把礼物装回到布兜里,下了逐客令。

过后黄钢暗中打听了一下,这个张红并不是等闲之辈。他整日推牌九,去夜店,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身边有很多狐朋狗友。长此以往,妻子见生活没有着落,便选择了走道(改嫁)。这让张红更加肆无忌惮,到处耍光棍,乡亲们对他都是敢怒而不敢言。

黄钢本以为事情就到此为止了,不料想五天以后,在下班的路上,黄钢被张红拦住了去路:“嘿嘿,黄哥,我在这里等你半个小时了。这两条鲤鱼是我钓的,这筐苹果是我自家产的,都没花钱,你拿着吧。”张红边说边从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上取下礼物。

“我肯定不会收,你直说,到底有什么事?”

“黄哥真是一个爽快人,那我就直说了,你在确定困难户的时候很多人背后有意见,原因就是涉及到免费补贴问题。我打算支持你的工作,如果有人在背后发牢骚,说你办事不公,我就要与几个朋友出面为你镇住场子。不过你也需要为我考虑一下,别人都能领到困难补贴,我更应当得到这样的待遇,你说对不对?”

“你有自行车,这说明你的条件挺好,根本不够困难标准。我是军人出身,说话直来直去,我必须坚持原则,不够标准的肯定不会办理。你把东西带走,以后不要找我了。”

张红恼羞成怒:“姓黄的,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你长着一颗榆木脑袋,你就是死脑瓜骨。明天我找几个朋友们揍你一顿,让你清醒清醒。”

“妈了个巴子,小鬼子的飞机大炮我都不怕,还能怕你们几个臭虫?我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谁敢破坏规章制度我就与他斗到底!你不是要打我吗?来吧,我现在先揍你,你的朋友敢来的话,我让他们全部趴下。”

张红见势不妙,连忙跨上自行车火速逃离,嘴里还不断地嘟囔着:“算你狠,算你狠!”

自此以后,黄钢也算立了威,再也没有像张红那种无赖来找黄钢的麻烦,黄钢的工作环境可谓是风清气正。

(五)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黄钢已经年近古稀,早已退休多年。但他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退休之后就追求舒适享乐,而是不定期地去各单位进行义务演讲。演讲的主要内容是自己奋勇杀敌的亲身经历,青年人怎样才能报效祖国。他的演讲非常接地气,激发了很多有志青年的爱国情怀,因此黄钢所在地区连续多年征兵数量在全县都是名列前茅。

夏末秋初的一天,黄钢正在巡回演讲,忽然间他得到了消息:302部队举办40周年大庆,连队领导邀请他参加。得到消息的那一刻,黄钢又惊又喜。

三天后,黄钢出发了。由于他年事偏高,腿部受过伤,再加上他思念女儿心切,身体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自己出远门家里不放心,陪同他的自然是他的儿子黄忠。

黄钢到达连队时才知道,部队除了请他参加庆典以外,还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且在战斗中失去双腿的特级英雄潘伟。

部队的战士全都是20多岁,他们亲切地称黄钢为黄爷爷,称潘伟为潘叔。庆典大会按程序进行,轮到黄爷爷发言的时候,他脱下了上衣,露出了身上23处伤疤,“左臂上的伤疤是在黑瞎子沟战役中受的伤,右腿上的伤是在朝鲜战场上为掩护战友而受伤,肚子上的伤疤是在锦州战役与敌人拼刺刀时留下的,后背上的伤疤是……你们看,我身上这些伤疤像不像一件花衣服?”

台下的战士们马上致以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他们纷纷地竖起了大拇指。

突然间,黄爷爷的声音变得低沉:“我在参加辽沈战役期间,家中的女儿失散了,这是他的双胞胎哥哥,如今已经40多岁了。现在我还不知道女儿的下落,恳请各位帮我打听消息,我给你们作揖了!我的身体不好,只怕我到临终的那一天,还没有见到我女儿,我死后也闭不上眼睛。”说罢,黄爷爷泪如泉涌。

瘦弱的黄忠“啪”地一个立正,向战士们行军礼。这时候大家才知道,黄忠是一名退伍老兵。

后勤人员赶忙上前,扶着黄爷爷坐下,同时安抚他的情绪。

连长早已按捺不住,他一个箭步冲到台前,口中高喊:“全体起立,向黄爷爷致敬!”战士们齐刷刷地向黄爷爷行军礼。连长振臂高呼,战士们齐声呐喊:“向黄爷爷致敬!向共和国的奠基人致敬!”

“保家卫国,誓死捍卫我们的红色政权!”

“牢记使命,做祖国的钢铁战士!”

战士们齐刷刷的右臂,仿佛就是一根根笔直的树干,用力地插向云霄;他们发出的喊声,有如虎吼雷鸣,振聋发聩。

紧接着连长又高声喊道:“我提议,把我们连队的主题歌《英雄赞歌》献给黄爷爷,大家说好不好?”

“好,好,好!”

“我起头,烽烟滚滚——预备,唱!”

“烽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

舍生忘死保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

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

地陷进去独身挡,

天塌下来只手擎

两脚熊熊趟烈火,

浑身闪闪披彩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呼叫炮声隆,

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双手紧握爆破筒,

怒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土,

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

(六)

李翠花终于盼到了黄钢父子归来,她听黄忠讲了事情的大致经过之后,得知302部队给黄钢补助了300元钱,顿时心中高兴。他告诉黄钢:“我现在着急用钱。前几天买大米、蔬菜和肉花了38.50元,我妹妹家的外甥结婚,我向李二妮借了50元随礼,你手里有钱了,给我拿点儿吧。”

不料黄钢却苦笑了一下:“我现在手里没钱,你别急,我去想办法。”

“你的钱怎么没了?”

“我把这300元和自己手里的200元凑到了一起捐给了潘伟,他是老山前线的战斗英雄,他在战斗中失去了双腿,现在用假肢走路,他比我更困难。”李翠花默默地看着黄钢,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过了很久,李翠花眼里饱含泪水:“不是我说你,我们已经70多岁了,你为家里做了多少贡献?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女儿失散了,至今下落不明。这500元钱,需要你多半年的工资才能凑足,而且是不吃不喝。我们现在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这日子怎么过呀?!”黄钢自然知道妻子的难处,他准备安抚一下妻子的情绪,却不料一阵急火攻心,身体失去了平衡,自此以后黄钢卧床不起。

床上有病人,地上有愁人。李翠花的生活遭到多次打击,从此她的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这个护理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黄忠的肩上,他们夫妻俩护理着这两位老人。

有一天80多岁的李奶奶像往常一样在村路上遛弯,突然间发现两个中年男女走了过来,向她问路。当他们说要找黄钢的时候,李奶奶看了又看,突然间眼前一亮:“你是黄阳吧,小时候的模样还在。”来人点头称是。村民们这才知道这是黄阳夫妻两人,他们寻亲来了。

这真是喜从天降,黄钢父女失联了几十年,他们马上就要团聚了。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快,他们奔走相告,他们都想见证着黄家亲人团聚的这一历史时刻。

黄阳走进家门,此时的黄钢已经昏迷不醒。人们用力地高喊,让他看看自己的女儿。过了许久,黄钢用力睁开了眼睛,望一眼自己的女儿,然后脖子一歪,停止了呼吸,但是他睁开的双眼却一直注视着黄阳。

黄阳怎么也没有想到,失散几十年的父女团聚竟然是生离死别!一边是躺在门板上的生父,一边是躺在病榻上的生母。黄阳忍不住嚎啕大哭,大家想去劝黄阳节哀保重,但他们觉得如果她能够把内心里的情绪宣泄出来,这样她心里就会更加好受一些。于是大家分别转过头去,默默地抹着眼里的泪水。

山河为之悲怆,天地为之动容。

现场所有人都感到悲伤,但他们同时也心存疑虑:这么多年,黄钢一直在寻找女儿,部队各届的战士以及社会上的热心人都在以写信和口头交流的方式帮忙,为什么黄阳来得这么迟呢?难道是她真的没有得到信息?

待黄阳的情绪缓和之后,李奶奶问起黄阳的经历,从黄阳断断续续的回答中,人们知道了问题所在。

原来黄阳被徐姓夫妻领养之后,周围的邻居经常在背后谈论领养这个话题。黄阳九岁的时候开始上学,那时她已经改名为徐阳。当她听说自己是被养父母领养之后,她便问起了养父母,自己的父母在哪里。养父母讳莫如深,三缄其口,告诉她不要听别人乱说。不久之后,养父母从中原地区搬家到秦岭山区。十年之后,当地有人问起徐阳的身世,这引起了养父母强烈反感。这次他们干脆把家搬到广西和越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地广人稀,基本上与世隔绝,黄阳在那里结婚生子。直至养父母先后离世,他们都没有把徐阳当年的身世透露出半点口风!

养父去世之后,远在中原地区的养父的弟弟帮忙料理后事,从他的口中,黄阳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

(七)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给黄爷爷立碑,让他万古流芳,名垂千古。但黄忠告诉大家,父亲生前多次嘱咐过,自己百年之后不要把名字刻在石碑上,不能居功自傲。要与往常一样,低调做人。

302部队得到了黄爷爷去世的消息之后,全体战士面向北方三鞠躬。连队指导员星夜驾车赶往黄爷爷的家里,准备看老英雄最后一眼,以表达整个连队对黄爷爷的缅怀之情。

第二天拂晓时分,主管民政的副县长和民政局的有关领导、黄爷爷生前的同事、亲属和邻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准时来到了黄爷爷家里,总人数超过了1200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送黄爷爷最后一程。

先是302部队指导员开始讲话:“敬爱的黄爷爷,您身上有23处伤疤,那不是普通的伤疤,而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你胸前的19枚军功章,那不仅仅是您个人的荣耀,也是我们新一代军人心中闪光的信念。您是党魂,您是国魂,您是军魂,您就是中华民族的铁骨脊梁!

您的英雄壮举和崇高精神必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它将永远镶嵌在我们部队的全体战士乃至整个华夏儿女的记忆之中,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您!”

副县长接着说:“敬爱的黄爷爷,您舍生忘死,身经百战,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您始终保持着军人的血统,退伍不褪色。县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对您的家属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并且逢年过节都要定期来慰问您的家属。总体来说,我们要让黄爷爷放心,让家属暖心。同时我们将踏着黄爷爷的足迹前进,争取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军人,把我们的军队打造成铜墙铁壁,永远捍卫我们的红色政权!”

得到消息的黄忠战友全部到场,他们当即表示:“若有战,召必回。”

敬爱的黄爷爷,您就是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在无所畏惧中开拓前行;今日衔来了江南的万顷碧绿,明日又化作了塞北的千里葱茏。您来了,带来了光,送来了热;您去了,留下的是叶的绿,花的红!

敬爱的黄爷爷,国人要向您敬仰,万物要向您致敬。这时您却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映入人们眼帘的竟然是匿名。

墓碑上没有留下黄爷爷的名字,却留下了六个鲜红的大字:先为国,后为家。

(全文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