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心理想法

老子|第45章 大巧若拙

2023-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讲道,其本意仍然是希望社会保持一种和谐状态,希望统治者能克制自己的贪欲,给人民以生息的空间。所以,老子教给统治者一些统治社会的方法,并希望统治者能够采用。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时代条件下,一些思想家开出了治疗、拯救社会的方法,以期从混乱中重新走向和谐,除了老子外,还有孔子、孟子等等。孔子讲“德政”,孟子讲“仁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九世纪的中国,和春秋时代是类似的。

统治者保持一种柔弱与虚弱状态,社会就会保持和谐,并且延续下去。实际上,历来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长久下去,如秦始皇希望的那样,一世二世万千世地延续下去。奈何总是因为自己的贪欲而导致与人民的对立,而终于被人民推翻。

柔弱谦虚,并不是真的“无为”,而是一种“大成”“大盈”,只有这样,其作用才能不衰竭、不穷尽。从道本身来讲,真正的大完满就好像有欠缺,真正的大充实就好象空虚,真正的大直就好像有弯曲,真正的大巧就好像很笨拙,真正的大辩就好像很木讷。为什么这样?因为世间本就没有完美,“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长久,何况人呢?欲望太多,“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躁能胜寒,但静能胜热,让暴躁平息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持清静,才是为天下、为人的根本。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因为“道”不仅仅是成、盈、直、巧、辩,而是包含了缺、冲、屈、拙、讷,只有这两个方面达到和谐,或者说能够同时包容这两种状态,才是真正的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和大辩。从个人来讲,总是优点与缺点并存,但是,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优点,克服好缺点,才是真正优秀甚至完美的。

老子讲的这些道理,能有几人懂并且能够做到呢?所以,庄子说,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那些“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覆载万物的伟大的美德,但人家自夸了吗?四时按明显的规律运行,人家自己说过吗?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规律,人家吱声了吗?天地神明精妙,与物一同千变万化,万物死生方圆,谁也不知道有一个东西运化着他们,万物自古以来因此生生不息。所以,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把天地之美、万物之理以告世人,教育世人。所以,至人、圣人都是效法天地自然无为之道的。侯王们,凡人们,是不是也该效法天地呢?

大道造化万物而又深藏不露、纯朴谦虚,所以,那些真正的大成者、大盈者、大直者、大巧者、大辩者,与那些故弄玄虚、自我标榜而表现出来的深藏不露是截然不同的。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刚、毅、木、讷近仁。”一个真正的仁者,绝不是在表面上表现的。但是,也正如老子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既然有仁者,也必然有奸诈而饰仁者。

据说曾国藩其实并不是一具资质卓绝的人,和别人比起来,他甚至甚至显得有些愚笨。他考秀才,六次不中;考进士,三次落榜;背书到半夜,小偷都会背了,他还不会。但因为钝拙,他比别人更能坚持,更肯付出,才得以封侯拜相。在学习方面,他肯下苦功,不读完这本书,坚决不碰下一本书;不完成当天的计划,就坚决不睡觉。行兵作战时,亦是用笨方法——结硬寨,打呆仗。每到一地,先挖战壕,筑高墙,即便在胜算很大的情况下,也从不主动发起攻击,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再徐徐图之。正如他所言:“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明代冯梦龙的《智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太祖还没有统一全国的时候,徐铉在南唐任职。徐铉和他的兄弟徐锴以及江宁人徐熙,号称“三徐”,都以博才多学而闻名,其中又以徐铉的名望最高。有一次,南唐派徐铉前来修贡,按照惯例,需派官员监督陪伴,大臣们以口才不如徐铉而胆怯。宰相也没合适人选,于是就去请示宋太祖。宋太祖听后说:“你退下吧,我来选一个合适的人。”一会儿,宦官宣传殿前司,要他报上十名不识字的殿前侍者的名单,太祖看后,御笔点中其中一个,说:“这个人吧。”大臣们都很惊诧。被御笔点中的殿侍者不知何故派他作使臣,只好渡江前往。起初,徐铉词锋如云,殿侍者无以应付,只好不住地点头,徐铉不知他的深浅,硬撑着与侍者交谈。他们一起住了几天,侍者还是不与徐铉酬答,徐铉此时已精疲力竭,再也不吭声了。

孔子请教老子时,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其意也是如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