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读书五教授读书

读书|这样和世界相处

2017-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73d8ecb6ced8

关于本书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名的心理学家。创造了个体心理学,就是我们现在最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的鼻祖,主要研究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

关于本书:

收集了阿德勒一生的重要的思想,包括怎么样对待自卑,家庭对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怎么培养社会兴趣,怎么样融入社会。

第一部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别人的表演,这个表演中包括了自己的生存模式。早期的生活风格,在3-5岁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作者为我们总结了四种常见的生活风格

第一种.支配统治型

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会通过控制别人获得满足。这种支配统治型的人格和我们所说的领袖型的人格还不一样,领袖型的人格是通过正当的方式,鼓励、合作,让别人主动愿意跟随你,支持你,这种是强迫你、威胁你,用你不喜欢的方式来让你服从。

案例: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想要买路边的零食,但是他妈妈怕不卫生不给他买,于是他就在大马路上打滚撒泼,你可别小瞧了这种行为,虽然他没有用强权打击,但是他这种手段就是在试图控制这位妈妈,如果这时候这位妈妈妥协了,或是习惯性的妥协,那就会给孩子一种想要不断控制别人的冲动,这会形成他以后和别人相处的行为风格。

第二种.索取型

这种人做什么事情都很被动,希望有人给我啥都安排好。这种人在包办的家庭中比较容易出现,等走出家庭之后还是会继续用这种方式向别人索取。

案例:

大家一起吃火锅的时候,就有人干坐着,也不帮忙,就一直问熟没熟,只顾自己吃。这种喜欢坐等吃胜利果实的人,很明显也不会很受大家的欢迎。

第三种是回避型

没有信心,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遇到点什么问题就习惯性的选择逃避还死要面子。

案例:

我觉得这个项目太困难了,自己估计完不成,完不成了就会觉得好丢脸啊,那怎么办,干脆扼杀在摇篮里,我不去做不就得了;想拿某个资格证,但是这个证的过关率好低,要是没考过怎么办,付出努力还没考过那就说明我是个笨蛋了,还是不报名了吧,这样别人问我为啥没有证,我就可以说是没报名,总比报了名没考过听起来要好听一些,因为报名是选择问题,但是考没考过就是能力问题了。

第四种是社会利益型

这种风格的人能够与别人合作,有着亲社会行为。通常小时候家庭成员相互理解尊重,有着和谐家庭氛围的人会有这样的生活风格。这样风格的人主要表现就是喜欢跟别人打交道、热心、会为他人考虑,照顾别人的感受。

第二部分: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自卑和追求优越是成对出现的。

自卑是有两种程度的,一种叫自卑感,一种严重的叫自卑情结。自卑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的一种复杂情感,可能在遇到某些我们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情时,这种感觉会比较明显,而在我们做自己拿手的事情时候,这种感觉就不存在。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情感,就像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往后缩,都觉的自己不行,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的有自卑情结的,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案例:

对着自己喜欢的人,紧张到说不出来话,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但是我和其他的朋友都能正常的聊天,那就不能说明我们是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

在我们受到挫折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之后,可以通过转化为动力实现补偿。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心里平衡被打破,产生自卑感,通过补偿建立优越感来抵消自卑感,强化优越感。

这里的补偿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强化弱势项目。

案例:

残奥会上带着假肢跑步的运动员,以前口吃的演说家。

还有一种就是从另外的方向补偿。

案例:

比如我不擅长和人交流,就可以去做一些科研、创作的工作,这些工作和人打交道的少。

如果是个特别善于表达的人,就去做销售、教师这样对人多一些的工作。再比如有些人有身体残疾,就从事脑力活动,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霍金,没有手脚的演说家尼克胡哲,都是那些有着先天不足的人,但是通过其他的长处来补偿自己。

补偿心理有两种错误的路径:一种就是自暴自弃的退缩反应,一种就是过激反应的过度补偿。过度补偿是过分放大某一方面的成功或者长处,其实是掩盖了真实的自卑心理,并不是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去改正。退缩反应就是在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后,不去进行补偿。就是认为自己笨,就是没有能力,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

案例: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就是因为在女朋友面前觉得自卑,产生了追求卓越的动力,在成功后,通过“炫耀性浪费”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当心目中的女神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还是觉的自己很卑微,面对喜欢的人还是不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

自卑感其实是和我们童年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父母包容、爱护小孩,小孩就不容易感受到不平衡,如果他们忽视、冷漠,那么孩子就容易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特别溺爱孩子,那孩子一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或者是过度补偿。

案例:

一个小孩子,她的妈妈经常说隔壁的小明学习那么好,你看看人家,这时候小孩就会产生自卑感了,觉得我是个笨蛋,妈妈不爱我。如果妈妈说的是,隔壁小明虽然学习好,但是你也很努力,妈妈相信你能做好。这时候这个小孩就会产生优越感,妈妈是爱我的,只要努力,就可以超越别人。

人天生就有自卑感,也天生就有追求优越感的本能。但是追求优越也有两种,一种是与社会共生的优越,一种是追求个人的优越。

阿德勒非常强调社会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与社会共生的卓越才是真正的卓越。这种优越感是对比自己,发现自己有进步,发现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获得别人的肯定。追求个人的卓越,这种方式简单点来说就是通过打压别人来获得快感,或者是通过炫耀来获得关注,忽视了别人的需要,也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第三部分:社会兴趣

合作、互相帮助、人际关系、热情等等正向的内容都是社会兴趣。就是一个人自己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愿意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而不是活在自己那个狭窄的世界里。

社会兴趣最初的来源就是母亲,因为婴儿初期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如果母亲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适度关爱他们,那么将来就会有正确的社会兴趣,如果母亲特别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帮他做了,不让他受一点苦,那将来孩子的受挫能力和独立能力肯定要受影响。放任,也容易让孩子对外界的事情提不起兴趣。

社会兴趣和人生中的三件大事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三件事情分别是工作、生活、爱情。

还有几个妨碍社会兴趣的原因,分别是生理缺陷和忽视。有生理缺陷的人,外界总是不可避免的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忽视也一样,有的人因为忽视而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变得自卑,或者就用一些反常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案例:

小孩会习惯性生病,因为一生病大家都会围着他转。所以经常被忽视的人就是存在感太弱的人,在不断追求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时,他的行动一定会变的很畸形,犯错就是在所难免的了。所以说存在感太弱的人是危险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社会兴趣。比如说长子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要带领着弟弟妹妹们,就会在无意中锻炼了领导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能力,中间出生的孩子上有哥哥姐姐,他们就更善于和别人打交道。最小的孩子因为备受呵护,家人也都喜欢逗他玩,所以更容易有单纯、外向、幽默的性格。

总结一下,这本书里作者主要给我们讲了如何调整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我们大致有四种常见的生活风格。自卑并不可怕,反而可以督促我们进步,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追求优越就可以。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工作、生活和爱情中保持着对社会、对他人、对工作的兴趣,这样一来,世界对我们来说就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也就能和世界更好的相处。

金句:

1,人的行为,始终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只是我们主观的错觉,本来就不是实际的真相,而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只是外在世界投映在我们心中的主观印象而已。

2,人生就是所有问题的集合,寻找人生的意义也是一种问题,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也不一样,因为它是测量思想,感情以及行动的基本依据,不过,真正的人生意义这张底片,是在个人犯错或遇到障碍时,才会彰显出来。

3,强烈的自卑感就是催促每个人往正面情况以及安全,征服,努力的动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