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把学的东西记牢?
很多人学习时喜欢在书上画密密麻麻的各种线条,还有的喜欢用各种颜色的荧光笔做标记,但是这样学习的效果真的好吗?真的记牢了吗?
实际上这样持续地、重复地阅读会让人产生错觉。
产生什么错觉呢?会让人觉得自己已经记住的错觉。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记牢呢?《认知天性》这本书给出了答案:让大脑使劲检索,一次次回忆就能提高记忆。
本书的英文书名是《Make it stick》副标题是《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
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呢?因为人类的大脑有元认知。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
元认知非常容易出现以下偏差和误区:
1、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该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的认为掌握了知识的方法,也就是拼命地记笔记、拼命地画下划线,拼命地用荧光笔。
为什么很多人学习喜欢这种方式呢?因为这样不会带来挑战。
那么什么东西会带来挑战呢?比如说拿一张白纸,把这本书的概要以脑图的形式重新写出来。在写的过程当中,大脑会经历痛苦、经历想不起来的过程。
想不起来怎么办呢?想不起来使劲想想,在使劲想的过程当中可能就想出来了,可能没想出来的会有助于重新理解。前提是先不看书,仔细检索。
为什么大量学生和老师都反感检索?那是因为检索会带来痛苦。
其实考试本身对于记住东西是很大帮助的,如果再加入一点点主动检索,让在回忆过程中产生痛苦,学习的质量就会加倍。
所以说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是需要有挑战的。一遍又一遍地背,一遍又一遍地抄,一遍又一遍地画的人,只是看起来努力,看起来很勤奋,耗费了大量时间,做了很多轻松的事,却没有做有挑战性的事,其实是给自己的知识链上打了记忆的结。如此这般越捋,结越难解开。
那么如何学习呢?我们要明白学习东西的过程,学习过程有3道工序:编码、巩固、检索。
编码就是把你看到的东西在心里编码这些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形成一些潜在的心理表征。即知道、理解、记住。
巩固就是心理表征的强化,通过遗忘、再挑战、再遗忘,在不断地挑战当中巩固下来形成深刻的心理表征,形成不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就能直接做出来的生理性反应。
检索就是回忆,越容易检索的事情越不容易被记住,必须得做一些努力,测试题过一周再做这就是检索。
那么如何检索呢?
1、巩固记忆、通过检索、通过考试、通过不断地挑战
2、打造心智模型、自动自发做出来、能够举一反三
3、构建概念、深刻地理解这个东西叫什么,它为什么是这样的称呼的,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联系。
4、学习迁移,把学到的东西迁移到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总之,学习是通过成长性思维、不怕失败、不怕挑战、刻意练习、反复训练、认知天性、用科学的方法给大脑一些挑战才能学得更加牢固。
总结,学习的具体策略:
1、要练习从记忆中检索知识,别老一遍一遍的读,要通过回忆来挑战自己。
2、有间隔的检索知识,别刚学完就考试,过段时间再考,有间隔,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学习,学了语文、学数学、学体育,交替进行。
3、解释学习的过程,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创造合宜的困难,保证透明度(给大家反馈为什么这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