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你,我变得更好

2018-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国胜_

大早晨起来,甄娟比我先出门,出门前我爬起来听她说自己的感悟。她说做饭时想到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有一种快乐叫做“死心”》,觉得这是一个主谓不分的病句,让我帮着想想。后来我告诉她,我理解的意思是——被动的“死心”带不来快乐,真正的快乐源于自我成长。

我说“真正的快乐源于自我成长”,事实是如果没有李少成老师多年的教诲,我自身不会有太好的成长,没有自身的成长,我会就看不到甄娟的好。同样,如果不是甄娟的大气、率直、包容,我也不会成长得这么好。

我说我成长得这么好,并不是自夸我有多么好,而是想说我目前内心满足的状态。内心越满足,才越容易感受快乐。

这个内心满足的状态,离不开甄娟老师的情感陪伴。回过头来看,才知道自己以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境地。

很多年以来我时常被抑郁愤怒、羞耻、嫉妒等等各种负面情绪包围着,但是很少表现出来,一直强撑着。在我的认知和经验里,在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中,负面情绪是不可以随便表现出来的,因为负面情绪就意味着冲突,冲突就意味着断裂,断裂就意味着被抛弃。

直到跟甄娟走到一起,随着关系的深入,那些压抑起来的情绪才时不时以“作”的形式释放出来。

不要看我表面温良恭俭让,可是“作”起来就像疯狗一样。而且这种“作”往往是那种特别自私、特别伤人的“作”。有一次她跟我提起自己孩子的干爸,说这个人很懂得照顾女人,会说一些讨女人欢心的话,我忽然就怒了,冲她吼叫:“别跟我说这些!我要是那么好还找你干嘛!”说完这句话以后,我的心哇凉哇凉的,心想这一回她肯定不会原谅我了。但是甄娟出乎意料地平静,问我:“你怎么了?”我一下子看到了自己深入骨髓的自卑、嫉妒、羞愧等等负面情绪。

有一段时间特别苦闷,经常半夜爬起来坐在阳台上抽烟(后来为了甄娟把烟戒了)。在她家喝酒时酩酊大醉,从床上滚到地板上,一直喊“痛苦啊~”。这么反复“作”了几次以后才淡定下来。

特别感激甄娟的允许,允许我犯浑,在她看来,我只是在真实表达情绪,而她没有用指责、挑剔、抱怨、嫌弃来回应。她能接得住。

当我看到表达负面情绪跟断裂和被抛弃没有半毛钱关系的时候,才体验到了放松和安全。这时候我才与内心丢失的那部分情感连接起来,最大的收获是我可以去正视自己的“糗”——我认为自己不完美的那部分了。然后心才安定下来,有了一个新的信念,就是“你不必伪装自己,你可以做你真实的自己”。

当我可以做真实的自己的时候,我发自内心的想要向上、向善、向好。人只有在被重要他人的理解、信任、接纳中,这种自我反省和自我修复能力才会显现出来,就像植物的趋光性一样。

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李少成老师说的:在亲密关系中,允许是最大的关爱,被允许是最幸福的事情。用不伪装的状态交往,而这种状态又被对方所接受,乃至欣赏,这样的关系就叫合适。

当然,甄娟对我的允许不是无条件地顺从。反而,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她从来不会让步,除非她认为我能在逻辑上说服她。

再婚家庭可能最难以启齿的就是财产分配问题了。她把财产的事摊开来说的时候,我特别警惕,当时还抱着“谁家孩子谁抱走”、“反正这样你也不吃亏”的想法,根深蒂固地认为我没有错——因为“我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记得争辩到后来甄娟气得大骂:“你为你自己负责了吗?你为我负责了吗?”

一直到后来上李少成合理情绪疗法课的时候,我拿出我叔叔的案例来拆解,老人家50岁的时候没有了老伴,苦了一辈子,打算再婚时,结果遭到了孩子们强烈阻挠,对他说:“你再婚也可以,只是别把财产带到外人家,否则别怪我们不给你养老。”在案例拆解过程中,我清晰地看到了老人没有原则、没有边界、没有自我造成的恶果,还想到好多养孩子养成白眼狼的案例——多少孩子光鲜亮丽的背后,是父母忍辱负重的辛酸。活该!

我也看到了自己,发现我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恐惧,对自身价值的种种贬低,对孩子不能成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臆想,而这些担心无疑都是恶毒的诅咒。

看到这些我才有了一个清醒的认知:我有权决定自己的财产,一切都可以说在明处,百年之后或许可以留给孩子,毕竟这些东西死了谁也带不走。但是首先要做的,是过好当下的自己的生活,为自己负责,也是为我们俩负责,我不需要受制与任何人和观念。就像李少成老师在讲有效陪伴时说到家产的那句感慨:留下的那些钱,你死了以后烧火都不旺。

以前总以为举案齐眉,从来不吵架不红脸,才是好的夫妻关系。现在明白了那是人们杜撰出来的聊斋志异。真正好的夫妻关系,是相互之间的坦诚相见,是没有任何伪饰的真实敞亮,是内心稳稳的幸福,是“我知道不管什么时候你都不会丢下我的”笃定,是“你已经够好”的满足,是“因为有你我会变得更好”的愿望。

  自己是一切快乐的原动力,唯有内在丰富的人才有幸福。但是恰恰因为有你,我的内在才变得更加丰富。

因为有你,我变得更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