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为什么不要让孩子去学习速读
《儿童阅读三十讲》笔记
现在有一种读书方法叫“速读”,又称“全脑速读”,声称传统阅读法是“慢读”,即按照字、词等少数几个单字为单位逐个阅读。
而速读或快速阅读则是一种充分开发快速阅读者,扩大视觉感知能力和左右脑协调,快速处理视觉信息的巨大潜能,从文字读物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高效读书方法。它是将被阅读的文字以组或行块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阅读,而组和块内所包含的往往可能是词组、半行、一行、多行甚至整页内容。它是一种让我们能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信息的阅读法。
实际上,速读术兴起很早,与类似的技术、大量识字等均属同一个家族。速读是有问题的,但是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一. 阅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说传统阅读法是慢读,即按照字词等少数几个单字为单位逐个阅读,这是对自然阅读和传统阅读的误解,这不符合大脑习惯。
大脑的习惯一定是结构优先的,或者说意义优先。
结构优先。就是说阅读是以模块,即所谓组块的方式进行的,但比“速读术”所说的要复杂的多。
那么阅读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阅读是一个建构意义的过程。打个比方说,阅读就像jc勘察现场。勘察现场并不是一个按一定的程序逐一查看的过程,而是包含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例如,jc会猜测推断,然后根据猜测和推断的方向,再去有目的地看相应的细节进行验证。若符合推断就继续,不符合推断就调整假设,再调整观察对象。如果是自动录像,会平均地记录一下表面的东西,这个“平均”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平均。但jc不是这样看的,他会根据有限的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通过勘察的进展,不断地调整故事和丰富细节。
这种根据已有线索形成的假设,在阅读中我们就称之为“阅读期待”,或者说先行理解。
我们是带着阅读期待不断地深入阅读的,而作者有时候就仿佛fz分子,他们不断地满足我们的阅读期待,也不断地破坏我们的阅读、期待,甚至会制造假象捉弄我们。这是一个读者与作者斗智斗勇的过程。然而乐趣就在于此。
我们并不像机器一样逐字的或逐块的读书,我们能理解这些句子,读懂一本书,看懂一部电影,是因为:
1.阅读不是一个从部分到整体的组装过程,而是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
更好的描述仍然是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的不断循环。例如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要让孩子去学习速读》,你就已经形成了关于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印象,并且还伴随着相应的情感。
如果你是速读的坚定支持者,你可能甚至都会终止阅读。然后接下来的每一部分都会加深你对这篇文章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而这个过程不是一砖一瓦地堆成一个房屋,而是先有一个框架,然后不断地丰富局部,并对框架进行调整的过程。每天一块砖瓦都带来整体框架的细微调整,有时候是巨大的调整甚至重建,你的情绪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变化,或共鸣,或反感,或赞成,或反对。
2. 从整体出发而整体,除非读完,否则不可能完全知道作者在表达什么,那么这必然带来阅读、期待或线性理解。
据我们在没有读到相关字词或内容之前就对他有一个猜测,如果读下去,无非是吻合、期待、理解、完成,或与期待相对调整原有整体。
那阅读期待来自哪里?来自我们原有的经验。
我们原有经验中没有“言表”或“究明”这样的词汇,那么我们在语境中会很自然的将“言表究明”修正为“研究表明”。我们头脑中已经有许多阅读经验,存储了大量的意义模块,阅读过程中这些模块会被触发,所以读到“一车面包人来揍你”,自然就会修正为“一面包车人来揍你”。这些模块不是孤立地被触发的,他们是否被调动,又跟语境息息相关。如果这是一个童话,是关于面包人的故事,那么“一车面包人”就不会被调整为“一面包车人”。
有时候语法完全正确,意义也能解释的通,但是也可能被原有经验调整。例如“”旗袍女遭神吐槽”,基于原有经验,我们会自然的读成“旗袍女神、遭吐槽”。当然,在现有的网络词汇中也有“神吐槽”一说,神字有了形容词意,修饰吐槽的级别,原句也能讲清楚。在上述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有经验十分重要。
那么,原有经验是个什么鬼?
实际上它包含了两个紧密不相分的部分,一个是大量的意义模块,这些模块不可能是机械存储,必然是背景化的或语境化的。
二是提取能力。实际上相当于大脑的阅读加工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部分,或者就是理解力和阅读力。因此,一个人阅读速度有多快,主要取决于这种意义模块的数量和质量,或模块结构复杂程度,以及提取能力。
国际象棋大师的象棋水平来自哪里?就来自于这两个方面。
速读的关键是理解力。
这里的理解力就是指意义模块的丰富及复杂程度,以及提取能力,主要是提取速度和语境中的匹配能力。
要训练这种理解能力,就需要大量的、有意义的刺激。简单的说,需要大量的默会学习。
南宁教育所设计的全人之美课程就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海量阅读,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速读训练。
但是这种速度训练是一种健康的速度训练,所训练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自动化阅读水平。
速读是自然的,速读术是有害的。
速读是很自然的。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钻研越深,阅读文献或相关书籍的速度越快,乃至于到了一目十行的程度,也很容易。
我见过有人真的是把许多书读读目录和序言就已经读完了,完全的领会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不要说别人,以我自己为例,买书甚多,真正一页一页读的极少,大部分书都是翻一翻就扔了。这种翻一翻,其实就是通过读目录或少数章节,迅速明白了这本书的内容,并判断其价值。
但所有人都明白,这跟速读的技术无关,而跟自身在相关领域内积累的经验有关。
举个例子,钱钟书先生的记忆力和读书速度都是一流的,那么这跟记忆术或速读术有什么关系?日复一日沉浸在阅读中,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包括有意形成速度技巧,这时候的速度技巧是可以迁移的,但是又是高度情境化。
而所谓的记忆大师、速读大师或培训师们,除了以教授或表演记忆与速度为生,哪一个是真正的大师?哪一个能够在某一领域有杰出成就?哪一个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
通过大量的观察,我发现机械训练包括身体、记忆力、道德以及类似速度,不但伤害孩子的智力,使之丧失灵活性与创造性,而且伤及学生的人格。
总之,学校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包括人格发展和知识学习在内的深度学习。各种功利主义的速成法是学习领域的新旧派,貌似效果明显,实则伤人无穷,要警惕。
我们一定要远离这些大量识字、学前或低段播音主持或表演训练。
小学阶段记忆训练励志训练包括:为改变内向而进行的训练速度数,珠心算,读经,汉字大赛,诗词大会,如果上面列举的这些你全都喜欢上了,那么您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身关于发展的观念,为什么不要让孩子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