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细钻研,慢成长
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我以“小切口,细钻研,慢成长”的思路,在班级管理和习作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汇报如下:
一、一日小班长,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我在班级开展“一日小班长”活动。最初,一日小班长自愿、轮流报名,负责每天班级管理和观察,并完成班级日志。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在总结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分享。
于是,我着手开展“一日小班长”1.0版本,即增加了“一日小班长”的记录本,明确每天在晨读、午练、课间、路队四大方面评比,通过表扬多数、批评少数的方式,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同时,增加了每日交接仪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一日小班长”的荣誉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特别是受到表扬的学生,更是喜上眉梢。12月份的“一日小班长”记录本,新增评价内容,渗透“人人都是班级小主人的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024年,“一日小班长”迎来2.0版本,即不一样的日子,让平淡的班级生活多一些趣味。比如不打架日、不骂人日、下楼日、擦亮星星日……
班级管理,其实就是让学生成为教室的主人,成为班级的自主管理者。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一日小班长”的探索还在逐步完善之中。
二、亦步亦趋,跟着管老师教作文
如何教习作,怎样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带着这些问题再读管建刚老师《我的语文观》《一线带班》《跟着管老师教作文》等著作,意识到“读者意识”“发表意识”的重要性,初步感受到作文讲评课的优势所在。为此,我在习作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探索:
1.开发《蜗牛周报》。自10月份筹备第一份班级周报以来,累计发布12期,发表学生作品200篇左右,让更多的学生作品能够被看到。
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素材,我采取“每日素材”的方式,引导学生留心课堂、课间发生的事情,或者“碎纸屑从何处来”的系列日记。这样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够认识身边的事情都可以写到日记,哪怕是打架、争吵也行。这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真话意识。
训练学生精品意识。从每周一第一次投稿,学生一般都要经历3次的主动修改,才能最终被录用。
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有了读者,学生的作品不再是写给老师看的,而是班级的学生、父母的。这又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2.讲评课,给习作找病因。本学期,我尝试了两次讲评课。按照管老师的“欣赏—挑刺—训练”的模式,引导学生找到常见的病因,比如“我”病、“然后”病、“流水账”病等。同时,以学生的作品为例,进行有效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管老师指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更多的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从“字词之妙”到“段感”“篇感”,聚焦到最适合学生的“点”。本学期,我在《刘胡兰》《手术台就是阵地》等课文中,聚焦说话的形式变化,引导学生认识提示语的位置不同,标点符号使用也不相同。
在教学上,我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小切口,选准突破口,通过专题阅读、记录反思、课堂实践等途径,逐步提升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