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随笔简友广场

前恭后倨话圣诞

2021-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鹰说尽说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前有“拿来主义”作保,今有“文化自信”撑腰。

文化强大的标志是什么?是唯我独尊,一律封杀,还是以德服人,海纳百川?显然是后者,除非你不理性。

远的不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自恃继承中华上下五千年奇伟宏阔的文化衣钵,国力又一度称霸东方,傲立世界,便妄目乐观,过分自信。结果,一部近代史成了我们从学习之初直到咀嚼至今,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黑暗史和屈辱史。彼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闭关锁国”断不可取,且沦为笑柄。

近代以来,革命先驱们关于如何看待世界,接纳世界,乃至融入世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未止步,此起彼伏。历史学得再差的学生,恐怕都忘不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林则徐、魏源;再不喜欢语文的人,也几乎不会不知道“拿来主义”和鲁迅;而即使再消极避世的庶民,也不可能一点也不了解改革开放及核心价值观。

中西合璧的圣诞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海外商品、科技、资本等要素的引进和涌入,良莠不齐的文化浪潮也不可阻挡地扑面而来。在恪守传统与抵御腐朽的论调下,“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等大帽子统统扣到吃西餐、穿西装、过洋节、嫁洋人和出国留学的人群头上。那个阶段,过洋节只是少数年轻人的时髦和前卫,多是出于好玩,也难成气候。

进入新世纪,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助推下,中外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人文交融日渐广泛,日益频繁。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以情人节、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热了,火了,不但成为孩子和年轻人的时尚,而且部分中老年人也卷挟其中。

乍一开始,国人还算清醒和冷静,多个节庆多份快乐,丰富日子还拉动内需。客观讲,在挖掘假日经济潜力上,刺激过节消费一定是有贡献的。我记得有两回单位筹备双节(圣诞、元旦),前去道里透笼批发市场购置节日装饰品和小礼物,整整一层楼的大小店面,铺天盖地满是花花绿绿的契合圣诞元素、新年风俗的小商品,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那些年,一到圣诞节前后这三天,大街小巷甚至千家万户都装扮出似懂非懂的节日氛围,水果店路边摊密集营销着高价平安果,商场的门厅和橱窗里标配着各式圣诞树,有些酒席和家宴的餐桌上还摆放着无辜的火鸡。渐渐地,形式上有些过度,文化上有些变味,滋生了攀比心理,助长了奢靡风气。

后来,也许意识到大肆过洋节的盲目追捧和文化自失,我们确立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假日,宣示出尊崇传统文化地位的价值导向。慢慢地,风向变了,洋节冷了。前些年,节日文化再度呈现出水火不容的态势,甚至达到了以此为荣以彼为耻的地步。真个是前恭后倨,翻云覆雨啊。

北疆冬貌(网图)

如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在前所未有的大疫面前,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其博大的胸襟,深厚的包容,乐助天下,泽被四方。何以有此底气与胆识?其间必然少不了无比强大的文化自信。

回归国内和眼下,各地疫情仍不稳控,春节流动压力倍增。具体到我所在的城市,全年第六次疫情风险刚刚解除,各行各业的老百姓都眼巴巴地盼着来一次节日性的报复消费,以鼓舞心气,提振精神。而圣诞节平安、狂欢这类主题,恰与人们祈求安康、释放压力、冲去晦气等朴素愿望超级吻合。怎么办?百姓欢喜,商家欢迎,那就顺民心、从民意呗。我想,这种经济(文化)现象,已经大大超越了过圣诞节或是过元旦本身的文化从属。

如果你足够强大,真正自信,就不要一味地强调只有欢庆传统节日才是阳春白雪、含英咀华。在无国界的礼仪认同和文化尊重背景下,适度凑个热闹,偶尔来点体验,又活跃经济,又愉悦心情,何乐不为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