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误贴了多少“不懂事”的标签?

2018-04-17  本文已影响12人  淮水依依

问:

孩子(4岁,女孩)喜欢跟某个小朋友一起玩,还经常主动要去别人家玩,还要在别人家吃饭,我觉得这样的习惯很不好,也不礼貌。

还有就是在外面玩时,看到别人拿的吃的就凑过去看着,甚至还问,你吃的什么,我马上就把她弄走,跟她讲了这样不礼貌,要想吃什么妈妈买,可是没什么效果,下次还是会这样。

应光(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回答:

一、我们过于关注如何改变孩子 

感谢这位提问的妈妈。我很理解你的顾虑。孩子喜欢在别人家吃饭,或是凑上去盯着别人的食物看,让你觉得这样很不礼貌,也担心会打扰到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所以才会忙着制止孩子。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时刻,当孩子某些行为让我们觉得不太好,或是不能接受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教育孩子,管教孩子,让他改正所谓的不良行为。

可是,我们专注于去“改变孩子的行为”时,却忘了去想一想: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真的只是因为不懂事吗?”

“孩子的行为真的有这么糟吗,还是仅仅我不能接受而已?”

“为什么我不能接受?孩子的行为引起了我什么感受和想法?”

这些问题,都是比“改变孩子的行为”本身,更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比如在这个案例里,妈妈描述“孩子哭闹非要去别人家,去了后也不走,甚至还要在别人家吃饭”。 

真的是孩子不懂事吗? 

孩子爱玩是天性,尤其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在家没有玩伴,所以喜欢去找小朋友玩。到了饭点孩子没玩儿够,希望能继续和朋友一起吃饭,而且大家一起吃饭会很热闹,所以吃起饭来也会额外的香。说到这里,我想起我女儿小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每次我家来客人,孩子都非常开心,人家该走了,她却堵着门不让客人走。这就是我们大人需要去理解孩子的部分。

二、别误把孩子的“特点”当“问题” 

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孩子和我们也不同。如果我们只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就容易把孩子跟我们不一样的部分看成是“问题”。 

比如这个孩子,性格外向,喜欢与他人交往,不怕生。她会“凑过去看别人吃东西,还问你吃的什么”。而妈妈跟别人的交往,就比较注重“界限感”。所以,孩子的行为会让妈妈觉得不舒服。 

事实上,每个人的“界限感”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你是喜欢跟别人合住,有的人希望拥有独立的空间;有的人是欢迎客人随时来家里,有的人希望客人来访时提前打招呼有心理准备;有的人是自来熟,跟人刚认识就很亲近,有的人希望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些都跟“界限感”相关。 

同样,妈妈觉得不应该在别人家吃饭,会给别人添麻烦,但也有人从小就经常在邻居朋友家吃饭,也很乐意留别人在自己家吃饭的。 

所以,不是孩子的行为有多么糟糕,有多么不懂事,只是孩子有自己的特点,而我们不太容易接受罢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觉得孩子见了长辈就应该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懂事,就是没礼貌。我们换个角度看,就会发现孩子只是比较谨慎和慢热的类型,他需要心甘情愿、需要时间去跟别人熟悉并建立情感。 

又比如我们会觉得孩子就应该分享,不分享就是自私。在我们眼里,孩子的一个小玩具可以再买,而在孩子心里,他的玩具是他的好朋友,有可能和与大人眼里一套房子的价值没有差别。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贴的标签,都是误贴给孩子的。

三、当我们放轻松,自然有办法 

这里,我给这位提问的妈妈几个小建议,仅供参考。 

1.在社交情境中,如果自己“界限感”比较弱,而对方很注重“界限感”,就需要收着自己,尊重别人的界限。如果自己“界限感”比较强,而对方是比较热情,可以试着更放开自己。也就是说,我们是可以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特点去适当调整自己的,我们可以按这个原则去引导孩子。事实上,帮助孩子在社交情境中有得体合宜的表现,绝非一个简单的事情。礼貌的培养要以人际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仅仅通过提醒或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父母要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人际互动练习的机会,大人也要跟孩子一起摸索和尝试。 

2.案例中的小朋友喜欢在别人家吃饭,别人吃东西她总是好奇,很可能是家长在“吃”的问题上太过关注了。家长越禁止,孩子就越好奇,越想做。当我们放轻松,对这个问题没有必要那么介意和关注,孩子的行为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3. 如果小朋友玩伴的家长也愿意孩子们在一起玩,只是你心里觉得过意不去的话,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自己心里更舒服些。比如给小朋友家带些小礼物或者邀请对方也来自家做客等等。 

总之,当孩子表现出我们不理解或不能接受的行为时,先别急着给孩子贴上“不懂事”、“没礼貌”、“习惯不好”、甚至“品质不好”之类的标签。而是冷静的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跟他的年龄阶段或自身特点相关吗”,在理解孩子的同时也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为什么会着急生气,为什么接受不了”。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