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一本书:最后的话
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这样认真看一本书了,《恩宠与勇气》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也不是一本让人愉悦的书,作者注入了很多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并试图讲明白其中的精神内涵,因而阅读的时候会存在障碍,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但作者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著作,更难理解,更不好读,只能作罢。
而特蕾娅从新婚燕尔到发现患癌,从大喜到大悲,从人生的巅峰跌入谷底,仅仅只用了十天的时间,更可怕的是,病情的反复无常,治疗的起起伏伏,病痛的持续不断,未来的飘忽不定,由此带来的折磨、恐惧和迷惘,都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但又不得不去承受的,而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死亡的结果,实在是让人伤感。
肯和特蕾娅五年的抗癌经历让人同情和动容,但在我眼里他们就是一对平凡的夫妻,遭遇了人间的不幸,最后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剥开作者后人本心理的诠释,剔除夫妻两人的自我感受,单就两人的遭遇而言,没有恩宠,没有勇气,也没有超越,这虽然有点冷酷无情,但现实就是如此的残忍。
这五年里,最初发现肿瘤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等到发现是癌症时又过于乐观,第一次看似成功的手术,埋下了复发的隐患,第二次整体乳房切除再次出现误诊,医生的借口是从未见过的特例,而摧毁灵魂的化疗并没有阻碍癌症的转移,国外的先进疗法也没有发挥作用,最后选择了另类疗法,其实就是剑走偏锋,死马当活马医,结果是耽误了病情,加快了特蕾娅的死亡进程。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都是如此。
这五年里,特蕾娅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什么打坐、静修、内观都无法平复她内心的恐惧和绝望,唯有愤怒和哭泣才能宣泄她的情绪,呼天抢地并不能改变死亡的结果,虽然如此的不甘和恐惧,但只能无可奈何接受现实,她在走之前的平静和淡定,其实很符合她一直以来要强的性格,而不是什么真正的解脱,肯所见到的一切,其实任何人大都如此。
这五年里,作为丈夫的肯何尚不是如此,对特蕾娅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一个丈夫应尽的职责,他也经历了情绪的波动,人生的彷徨,也曾痛哭流涕,借酒消愁,甚至想到了自杀,他那套后人本主义的理论,并没有把他从痛苦和绝望解脱出来,这倒印证了他与神合一之难的论点,也说明了他也是个普通人,一位癌症患者的家属。
读这本书是因为我的母亲,母亲离世前和特蕾娅的想法如出一辙,她也不想躺在医院里,全身上插满了管子,靠机器维持自己的生命,自己受苦还要累及子女,她同样选择关闭了自己的维生系统,走之前三天就开始拒绝吃东西,隔夜和前来探望她的人一一告别,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这大概是每一个有爱的人最后的心愿。
“所有成熟的东西都想死。”歌德的话有点直白和凄凉,还不如说,花开花落,四季轮回,离开是为了新的开始,更能让人接受。没有恩宠,没有勇气,没有解脱,只有平静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