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感受五代至南宋的绘画之美
思衣谷
当代中国艺术家享誉世界的有很多,其中就有巫鸿教授。他是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2022年还获得了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这不,国民有福气的是,他推出了关于中国绘画研究的新作《中国绘画》,让我们可以徜徉在五代至南宋的绘画之美当中。
我们知道一般的绘画都是富含一些画家的思想和情感的,但巫教授的看画的眼光更为开阔,更为历史感和责任感,正如巫教授所言此书的宗旨在于“通过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许多无名画作——综合出五代到南宋时期的中国绘画的脉络。”
此书一共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说到了发展到了10世纪的中国,其中有一百年的革新,那就是关于绘画媒材和图式的革新,以及画科的内部发展。其中作者娓娓道来地介绍了绘画媒材的的三种因素,分别是联屏和画幛的竖长形构图、画幛和帧画的悬挂展示方式、手卷画的装裱和装潢技术。笔者尤为喜欢作者的举例说明,就是比较突出地介绍了五代中辽时代的《深山会棋图》了,作者就说到了该画的形式之美在于其布局显示除了对竖长画面的相当成熟的运用,个中人物的向内的运动感,是会引导读者去探索山中的秘境的,该画是出土自辽宁省法库叶茂台辽代契丹贵族妇女墓葬,对此画的如笔者的爱好者,大可趁着炎日的暑假去那里一赏名画,看画中的会棋的心静,想必也是会让游客纳凉几分的。
而关于图式的出彩,我们就是可以看到了作者举了典型的两幅画,分别是《韩熙载夜宴图》和《重屏会棋图》,作者不仅通过手绘了这两幅的结构示意图,让读者可以更为一目了然这两图的图式。《韩熙载夜宴图》由观者以手操作,水平展开;《重屏会棋图》的出彩之处在于是可以引导观者的目光纵向穿透画面。后者重构了前者的画面构图,同时也转化了绘画的观赏方式。
画科的内部发展方面,就谈到了人物、山水、花鸟、界画和宗教画。其中在花鸟画中,作者就列举了《竹雀双兔图》,体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表现三维空间的想法,但作者也客观分析此类画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对称图式,还是没有突破性的。继而,作者也谈到比传统对称画,有了突破的画作,那就是现藏在《雪竹图》的画作了,该画是完全不用墨线勾勒和色彩填充的,而是水墨的晕染凸显出枯木和湖石等,体现了一种革新的绘画技术的一面。当然在宗教画中,作者也介绍了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佛教布帛帧画,如典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接引图》就是极具代表性画作了。
第二部分就是说到了北宋的宫廷与文人的绘画。到了宋朝,国家开始了宏伟的绘画项目了。作者也深刻分析了宋初的政府绘画工程,体现的两个基本动向,那就是一是政治上的集权也延伸到了文化艺术领域,二是通过科举系统建立的文人官僚阶层对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愈益明显的影响作用。其中宋初的画作是以画大山为主的。其中颇为有代表性的就是郭熙的《早春图》了,比较赞同作者的看法是这画作不仅体现了政治权力的隐喻,也是说明了山水图像不应是视觉的复刻,而是应该从艺术家的不同角度、距离、时间观察山水课题所获得的经验。这有点如苏轼说到“横看成林侧成峰”之感。
说到宋代的绘画,绕不过的当然是宋徽宗了。这里作者也谈到了关于宫廷与皇家绘事。其中作者也深入浅出地谈到了他的代表作《瑞鹤图》《五色鹦鹉图》《祥龙石图》了,这些画都是水墨为主,工笔重彩,工资细丽,具有简朴生拙的意趣。当然,宋徽宗的画最重要的特色自然是政治色彩了,因为将自己的诗人写生画转化为“国家艺术项目”了,还赠送给臣子呢。当然还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该画不仅是代表了北宋城市生活的人间烟火味,也是在艺术上体现了写实主义和手卷画两方面的高峰,把卷轴的延伸、水流和道路的查念,以及“出游”的观感融合入浑然一体的视觉经验。这移动的画卷自然是无与伦比的了。
而在扩展中的士人影响的环节,就是说到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那就是苏轼了,可不要只觉得苏轼这是作词散文家,他还是绘画大家呢,他的作品如《枯木怪石图》在该书中被作者侧重谈到了。因为这样的形成了一种“形”“神”“理”“意”等具有哲学性的概念,自然为绘画艺术拓展了新高度的美学。这样士人当然还有文同等,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
说完北宋,就说到了南宋了,南宋这时期的绘画特色就是形成了一种融合与流变的模式。其中在介绍多维的南宋宫廷绘画中,就说到了萧照的《中兴瑞应图》。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佚名的《迎銮图》等都无不体现从多维的角度去体现了宫廷画的那种纪实性。而至于谈到南宋的文人趣味的普及,就是举了马远的《山径春行》,米友仁的《云山图卷》等,都是作者出了宫廷画,也是从文人的志趣之画去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南宋的绘画成就。当然作者还从民间出发,去继续填充南宋的绘画特色,如苏汉臣的《妆靓仕女图》,佚名的《蕉荫击球图》《眼药酸》,李唐的《村医图》等,都无不体现了南宋的世俗绘画之戏剧之美。
另外,最后一章就是谈到了11世纪至13世纪的宗教和墓葬壁画。这里无论是《普贤变》,还是陕西韩城盘乐村的宋墓正壁壁画,还是《论道图》《升仙图》,都是说明了宗教绘画的传教性和仪式感。
此书是勾勒出了五代至南宋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反思既往绘画史写作,吸纳新近研究成果,聚焦各类型作品及其媒材特征,关注跨越时代与地域的绘画实践与交流。作为收藏之书,书中的很多绘画的影印都是非常让我们读者为之着迷的。作为鉴赏之书,巫教授的看画的眼光更为开阔,更为客观,以及富有历史感和责任感,这书无疑是综合出了五代到南宋时期的中国绘画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