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的两次触动

2021-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那年梦

                    灵感骤现

距离宣讲时间还有三天,而我现在脑袋里一片空白,这几天也查找过一些资料,但是仍然无果。再次阅读宣讲内容,如果单纯看“要讲清楚对党史理论点的认识”这一点感觉涵盖范围真大,但是如果结合其他要讲清楚的关于教师的点来看,也可能是自己还未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如果有了这个切入点,我想宣讲方案设计会立马呈现。可这个切入点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灵感凸显了四个关键词:初心、责任、奉献、担当。可不可以用红色经典革命故事、红色歌曲引出关键词,再从党到教师到个人一步步串词呢?接下来准备按这样的程序查找资料时,“咚咚咚”,宿舍门响了。遇到问题,绞尽脑汁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是最宝贵的,但是今天却被敲门声惊扰了。开了门一看,是我们一学生急急匆匆地说,老师,第二节是你的课。我还反问了一句,前两节不都是数学老师的课吗?他用非常确定的眼神和语言再次告诉我,是语文课。我赶紧拿起书本和教案和他一起进入教室,看了看手机,上了课已经有十多分钟了。可能是自己的心太小了只能容得下一件事,竟然忘记了上课,真是不应该。那就把目前这一灵感暂且搁置,上课吧。

            此“清明”乃彼“清明”

这节课要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的是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我提出了自学要求,就在让学生们认真学习时,听到后面宇同学的发声:清明上坟图。乍一听,这句话并不着边际,但是细细一想,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可见这位学生把看到的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清明节)产生了联想,使二者发生了关系,才会话从口出。那他口中的“清明”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是不是一回事呢?这个问题在学生年代的我从未想过,包括今天,如果不是这位学生随口一说,我想我是不会去思考的。然后拿出手机百度,百度说,所谓“清明上河”,即清明节期间到河边去观水,在北宋扩展为从事水上运输和商贸活动。画家没直接表现扫墓的情景,只表现了踏青反城的人群,并在两处绘有与清明节祭扫有关的纸马店铺(清明节用纸马是当时的习俗,现在大多只用纸钱)。这些事物的出现,都是画家对清明节气氛的渲染。这幅画卷主要表现的是北宋开封城清明时节的人物活动,宋徽宗曾为该卷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字图名。这样一看,这位学生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此“清明”真是彼“清明”,学术造诣不深,为师真是惭愧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