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痛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2018-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孙留果
有一种痛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中午有朋友发圈论述家长对孩子的认可,直接关系到孩子今后的人格养成。突然想写写关于“别人家孩子”这个话题。

家长们为什么习惯性的强调别人家的孩子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跟自己家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会立刻激发自己孩子的动力。能够收到快速直接的回应。

当强调别人家孩子时,自己孩子会本能地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否定,进而会让孩子陷入被抛弃不被认可的恐惧中。为了重获爸妈的爱,自然是要朝着按照家长提出的要求努力的。可能有人会问了,是呀,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做事,这就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职责所在。其实不是这样的,孩子虽然表面答应了,但内心深处的不被肯定会让他们丧失自我。一旦自我价值感没有被建立,就会发现孩子在专注力,情绪调节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律力等等的发展都会滞后。而且虽然通过否定的方式只在短期内有效,长期则会引发出一些列的问题。各种能力的不足实际上是由长期不被尊重和认可带来的后果。

第二点要从家长自身说起,习惯拿别人家孩子进行比较的家长,他们本身人格的发育也是不完整的。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研究发现,在儿童2到4岁时,有一个内在秩序敏感期,在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习惯比大小,比好坏。这正是孩子建立内在的规则秩序来做事的关键期,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按照规则来做事。如果这一阶段没有过度好,那人的内在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决定孩子内心的就变成了成人,孩子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因为这种无序的环境会使他丧失安全感。用弗洛伊德的观点就是,往孩子心目当中种植了过高的要求,所谓不适合他的超我,使得超我不断的压制本我,从而让孩子丧失了活力。

也就是说,总喜欢拿别人家孩子说事的家长实际上他们自己就卡在2到4岁这个内在秩序敏感期,没有解决好这一阶段的内在秩序化,才会惧怕权威,依赖权威,同时对权威无力。

孩子在0到12岁期间,父母的状态决定孩子的状态,是孩子内心动力的源泉,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既要从孩子人格发展规律入手,同时要反观我们自身人格的完整度,两下结合,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孩子解决现实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