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走进孩子的心
专栏:理事会·教育
推荐编辑:仙灵
推荐语:走进孩子的心,就是要真诚地用心去陪伴孩子,多一些细腻,少一些粗糙;多一些共情,少一些说教;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敷衍……让孩子的每一次心理律动中都跳动着我爱的音符。佳作推荐
今天回家我问孩子:“快过年了,你想要什么礼物?”孩子眨巴着灵动的眼睛调皮地笑着说:“我要不用钱买的礼物。”我答:“傻孩子,哪里有不需要钱买的礼物呀?”孩子扑倒我怀里,贴着我的脸庞,亲昵地耳语:“比如一个拥抱……”
我一下子被感动到了,紧紧地将她搂着,捧着她的小脸蛋,亲了又亲,亲了再亲。心里头涌动着绵绵不绝的、温暖的爱意。孩子眼里闪耀着的光芒提示我:在我不知不觉间,她已经长大了,也已经懂事了。而在此过程中,我不知不觉错过了许多闪亮的、动人的瞬间,让我心里充满了愧疚。因此,当不到六岁的孩子说出这么有深意的话语时,我才感到无比诧异。
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现在手机的功能益发强大。因此从孩子出生至今,我用手机记录了许多关于她成长的照片以及视频。这也是当今社会大多数家长向孩子表达“爱”的必要手段。而今晚孩子和我的对话让我意识到,曾经倾注在她身上的所谓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因为我没有走进她的内心,没有读懂她的世界,没有和她的情感做到同频共振。充其量我只是简单地、粗浅地陪伴她,并享受这种陪伴给自己带来的放松和快乐而已。有时甚至连陪伴也显得有点敷衍。
比如,孩子捧来她画的一幅画给我看,我连细看都没有就随意夸她画得好”漂亮”,然后赶紧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嘚瑟一下。
比如,有一天孩子和我说今天在幼儿园不开心,我只是自以为是地安慰她,以为给她买个冰激凌就能让她忘记不快,并没有和她深入交流是什么事情让她不快乐。
比如,某天我在家里呼唤孩子,怎么喊她她都不应,后来我才发现她躲在窗帘后面,眼里闪烁着不安的泪花:原来她不小心尿裤子了……我只是给她擦洗了身子,换了干净的衣服,但并没有和她好好交流为什么会尿裤子,为什么尿了裤子不敢和大人说。
再比如,某天我刚下班,正想休息一下(其实就是躺着玩手机),孩子忽然拿来一本故事书要我讲,而我竟然会因为这本书已经讲过无数遍了,心里有点厌烦(尽管没有在脸上显现出来),就利用孩子的天真,“巧妙”地转移她的注意力,进而庆幸自己逃过了讲故事这个苦差事。
……
尽管我自诩是“宠娃狂魔”,朋友圈三天两头记录的都是孩子的精彩“瞬间”,可现在回过头一想,我对孩子的“宠爱”大多浮于表面。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诸如此类应付式的“陪伴”太多了。尽管我确实见证了孩子生理上的成长---个子越来越高、口齿越来越伶俐、头发越来越茂盛、跑得越来越快---可我还是在不自觉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的这种敷衍式的“陪伴”在孩子年幼时,确实能蒙混过关,收得片刻的轻松,然而随着她年龄不断增长,当她回首往事,会不会感觉到不对劲,会不会有被“欺骗”的感觉,甚至会不会因此和我产生隔阂与代沟?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小的时候特别天真、活泼、开朗、可爱,也特别黏家长。然而他们进入初中时,家长们就开始感受到了孩子的“疏远”,这种疏远的感觉,让彼此之间产生了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陌生感。家长们想要去向孩子了解更多,他们大多会报以敷衍式的“我没事”“没啥”“不要担心”等答复,有的甚至会因此碰一鼻子灰,吃了闭门羹。
此时,家长们的内心全是困惑,是我给的生活费不够?是不是身上的衣服太寒酸?是不是早恋?是不是嫌我太唠叨?……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最后统一归之为“青春期的叛逆”。
真的是叛逆那么简单吗?孩子们为何不愿意像小时候那样黏你了?为何不再如小时候般,向你提出内心的各种困惑想要求得解答?为何他们的心扉在此刻关得紧紧的,无论你用什么方法,都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真的是“青春期的叛逆”那么简单吗?
我觉得不是。导致这样现状的原因在于你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没有做到从心灵陪伴他们。没有用细腻的心去感受孩子点滴成长变化背后的心理活动。可能孩子从家长处能够收获到物质上的满足,但始终无法得到心理上的开导和共鸣。
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做孩子生理成长的守护者,更要放低身段做她心理成长的知己和挚友。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用孩子的眼光和她一起感受同频率、同波段的快乐和委屈。多一些细腻,少一些粗糙;多一些共情,少一些说教;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敷衍……让孩子的每一次心理律动中都跳动着我爱的音符。
和孩子共同去探索、感知世界,其实就是不断探索、感知自己。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迸出来的火花,能让我们看到最初的自己,打破在欲海浮沉中早已陈旧腐朽的道德定式,回归到最原始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