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课堂第二十课 事实与价值

2018-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孙彤雯

接上节课内容——追求哲学的宗教佛教

佛教,这个十分古老的宗教在今天依然有非常强的哲学意义。佛教跟其他宗教不太一样。

1)佛教起初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见谛”

佛教一开始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见谛”。佛祖也没打算把佛教创立为一个宗教,也不认为自己是僧团的领袖,所以佛教没有教主。

2)佛教没有统一的经文,戒律

佛教的经文也是佛陀的弟子根据回忆他的语言,然后重新写下来的。佛经的前面四个字都是“如是我闻”。没有一个经文是佛祖亲自写的,或者说是佛祖亲自认定的。后来各个僧团开始编纂经文,没有组织或者机构负责发行统一的经文,戒律,所以当历朝的高僧对于佛教有不同的见解时,就会出现新的经文。不同的经文带来不同的佛教派系,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和不同的传承,起源。我们今天知道的比较正统的佛经是《阿含经》。

中国接受的佛经是从阿富汗那一带穿过来的北传宗教,其基础语音是梵语。佛祖在世时说过,佛经可以用各种语言说,但不用梵语,原因在于梵语是婆罗门教的语言,佛教与婆罗门教是有所对立的。(佛祖认为婆罗门教不对)

3)佛教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变化流转

我们现在看到的佛教跟最初的佛教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在几千年的流传中,遭到各种改变。因为佛教没有统一的教规,经典,各地得到的经典也不同。比如:内地与藏地的差别就比较大,藏地就吸收了印度原始的东西,大藏经的比重更大。

***********************************************************************************************

不过无论宗教如何变化流转,一些基础的东西还是十分有价值的。比如说,对于追求欲求的满足。佛祖认为追求欲求的满足,本身就导致了我们的不幸福。

佛教的思想核心是“三法印”,分别是1. 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寂静涅槃。

除了第三条无法证伪,前两条说的非常有道理。

诸行无常:事实的改变导致价值的成长

宇宙中的一切无常,无法通过过去来推测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事实的陈述被打破了,价值的意义就不再稳固了。人跟社会的基础也动摇了。

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了,我们知道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分别研究的是个体和集体。在新时代里个体,集体都有价值,国王反而看不到什么新的价值了。所以当人类进入近代之后,需要寻找新的意义和价值。近代哲学的其实就是大思想家们不断寻找新的意义的过程,近代哲学史的特点就是——成长。其实哲学要寻找的就是,你如何成长?有什么意义?社会如何成长?有什么意义?这与中世纪的世界观是完全不一样的。(从棋盘游戏可以看出)

在古代一切都是稳定的,可以由一个裁判,一个神来决定。然而当时局变化,一切都在成长的时候,一个固定且设计好的裁判就不管用了。所以到了近代社会,无数文人,哲学家在思考后发现,最好的价值观是文艺复兴的价值。

1. 以人为本——文艺复兴以来的价值观

中世纪的时候人们还不太能相信,人自己可以去判断事物的美丑和善恶,而是把这些交与神,教皇,皇帝等去判断。当时认为这就是自然的规律,必须要服从。然而现在哲学的【事实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牛顿/笛卡儿/伽利略/达尔文/爱因斯坦把我们已知的世界的事实都颠覆了,世界在飞速的进步,飞速的发展,全新的价值来源,全新的判断也就变了。变成人了。尼采说过,上帝已死。它归根结底的意义来自于,上帝不能在去给你做裁判了。

我们经常会追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然而这个答案跟古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古代,人生的意义是写在经文上面的,人一生来意义就是固定的,是自古传下来的。现在没有这些经文了,所以我们的人生意义只能由自己决定。在当今世界关于意义,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倾听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要负责。

这是目前当今时代哲学可以给出的最好答案,但这就是没有问题的吗?还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自己的内心跟社会道德出现矛盾的时刻。这时候应该怎么办?跟人生的意义一样,这个问题没有事实性的解答。怎么去评判也是由自己的内心去评判。当我们在不断追求内心价值的时候,必然会遇到“自心”和“他心”的矛盾。为了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又保证人是这个世界的价值体系。另外一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就出现了,以马克思为代表,就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然而这个也是存在问题的。所以说,我们社会上存在三种意识形态的道德模式。

*中世纪——神的体系

*自由主义(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这三种主义都各有问题,问题最大的是神的体系。而这些对于未来是没什么影响力的,因为它的根基都在过去。所以可以选择的价值体系无非就是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集体主义,这个判断的根基——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无法根基内在的体验来分辨外在的感官,到底是真是假。佛祖说诸行无常,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究竟会怎么样。

2. 诸法无我——佛陀和科学的共识

进化论告诉我们,我们是没有灵魂的。人是有意识的,但是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似乎也不存在。其实我们脑子里出现的任何意念,其实是你的意念进入大脑之前就已经产生的,而且我们无法控制。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我们的意志和意识都来自于大脑,但是大脑给我们的东西可不是一个。左脑和右脑需要的东西经常不一样。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我呢?

人还有对于未来判断的一个自我,这个自我也有两个。一个是叙事自我,一个是体验自我。人类评判价值是由叙事自我来评判的。所以你说我们要触及内心,我们要询问自我,我们究竟应该询问哪一个自己?如果人类大脑中只有声音嘈杂的意识流,而没有一个能自控的自我,那么聆听内心还有多少意义存在?

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就是寻找人生意义的价值。然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我们以前完全不知道的事实,这对我们对于意义的寻找显得无足轻重。他们寻找了半天的自我,最后发现是诸法无我。所以霍金在《大设计》的开头就曾说过,“哲学已死,科学家扛起了哲学的大旗。”那我们学习哲学的价值在哪里?

3. 哲学已死?——直面不可知的未来

学习哲学的价值,首先在于了解过去,了解过去不是让过去重复,而是不再拘泥于过去。过去人的思想有精华点,也有它的问题。一切都不应该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束缚。关于未来有无限种可能。无限种可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必须接由科技才能走过去。未来可能是更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更糟糕的时代。人类可能就此灭亡,也可能在地球上创造一个天堂。但无论如何,这一切的发展都是基于科技的进步。所以紧盯科技的进步,就有可能更前一步看到未来的样貌。总之,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可知。

但是圣人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