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

2019-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abc袁姗姗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认为,人际传播的推动力量是“自我利益”(self-interest),人们通过相互的社会交换获得双赢。

夫妻关系中,也是这样。

所以关系中不可能一方总是付出,而另一方总是索取的。这不叫交换,叫做慈善。

因此,直白一点说:一个特别匮乏的人,只会吸引来另一个匮乏的人,不管他们外表看上去是什么样子,内核里都是一样的。

每个人觉得自己得到的回报等同于或者超过付出,才会愿意留在一段关系中。哪怕是那些在关系里整日抱怨“受苦”的人,他们的得到也超过付出。

比如,一个女人明知丈夫在外面有人,到处说丈夫是“渣男”,说自己痛苦,那她得到的是什么呢?

一个表面上完整的家、一个妻子的称谓、一种“你这么渣我还和你在一起”的道德优越感、许多人的同情与关注、不用努力去改变和面对现实、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所以仔细观察,能结婚的人,真的都是“匹配”的人。有可能表面上两个人很不一样,但是他们都一定能从对方身上各取所需。

有可能表面上妻子特别缺爱、缺安全感,整天向丈夫索取,丈夫对妻子很好,情绪上物质上各种满足妻子,大家都觉得丈夫给妻子的多,丈夫更温暖,所以一定更健康。

其实不然,丈夫极大可能有拯救者情结,或者是个“中央空调”,只有通过不断给予别人,才能获得满足感、优越感和成就感,才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其实妻子和丈夫都缺,他们都是在讨。妻子能获得关爱,丈夫能获得价值感。

所以婚姻的鞋子合不合适,脚知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