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文首即给我我们描述了一个佛家修行者的形象,一提到佛,我们可能会认为他们大多都是脚踩莲花,悬在地面,不背世间俗物所污,但是文中所描述的这位佛不仅要吃饭,而且还要自己去寻找食物,在外面也会把脚弄脏,回来之后也要洗脚,普普通通,与寻常人无异。
修行佛法是为寻找世间大智慧的,其实最高的智慧就蕴含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于普通之处寻大道,如遇饥需食、遇寒加衣,人道即是佛道,出世之道,完成人道就是完成了出世之道,圣人之道。
修佛之人大多可能会隐于深山密林,所谓遁世远矣,其中因果是为了绝于六尘,不为世间功名利禄,凡尘情缘所绊,以使六根清净,助于修行。如隐于山林,怡情于山水,潜心问道,得此天赐之便,实为人生幸事。
但于凡尘俗世之芸芸众生,大多为环境所缚,不能随心所欲,但求佛在己,在心,如不能选择环境就安心于环境,于凡尘俗世中澡雪吾心,惕厉精神,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修行内心就要认识自己的内心,时刻觉察他内在的能量流动,佛法最终可以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照”,可以理解为照,就是照顾我们内心的一念起伏,善恶喜怒之能量涌动。与佛教的文化道统颇具渊源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思想中总结到,认识自己,时刻觉察自己的内心,无处只有依靠关系,即与周围的人、物的关系,除此之外,别无他寻,在与周围的人、物发生交集的过程中才能时刻觉察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子的。
被人指责时会愤怒,遇到美色时会心动,周围的朋友比自己生活优越时会嫉妒,遇到自己爱的人会占有控制,依赖能给自己提供温暖,心灵慰藉等各种需要的人,也会恐惧被人欺骗,恐惧未来自己的命运会无法掌控,担心生老命死。
以般若力观心说的也就是这种状态,离开了平凡生活的一颗心,是一颗干瘪的没有生命力的心,这样的心是不能到达彼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