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笔记:《道德经》之七~十

2024-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驿舟

读书笔记:《道德经》之七

人格中,无私,是最重要的品质!

“不自生”、“后其身”、“外其身”、“无私”,这些行为方式是我最看重的,而不是“长生”、“身先”、“身存”、“成其私”等结果!

在此我无贬低老子之意,因为作为劝导和告诫,强调善行的结果又是必须的!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读书笔记:《道德经》之八

世间没有完人,但是不妨碍我们向往成为完人!

什么是完人,完人是什么样的人,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篇作了全面的阐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心目中的完人,是会选择环境甚至营造适合环境的人;是虚怀若谷、无所不包的人;是有仁爱之心,一心付出的人;是言而有信、诚恳忠厚的人;是堪当国之大任,有治理天下能力的人;是有诸多技能,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人;是会合理把握时机,会静待条件成熟或者创造成熟条件的人。

他所阐述的完人,也就是他所比喻的“水”!

“上善若水。”最伟大、最完美的德行,就是“水”!最伟大、最完美的人,也是“水”!

在《道德经》终章,老子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在此,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其将天之道、人之道合二为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在追求成为完人的路上,请允许我借用屈子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读书笔记:《道德经》之九

不管财物、名利、欲望,都应适可而止,以满足自身需要为标杆,满足一个群体或者团队的发展为标杆,满足国家、人类、社会需求为标杆,并不是越大越好,越豪横越好!

财富积聚太多,个人光芒太过闪耀,位极高、权极重、名极盛,一旦到了自身不能匹配的地步,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功应成,功成且身应,若身不应则退!为则功成,为是重要的,无为则不功。但应为而不争,不争即不争功之外的,甚至连功之内的也不争。功之外的,即不合理收入;功之内的,即合理的报酬。不争即为人,为别人,为他人!或者取得合理报酬后,再回报社会,施予需要帮助的人!

另外,“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对当代富人,成功企业家,当有警醒作用。有钱了,应用在得当的地方,应合理消费,不显摆,不奢靡,不骄横,用之应有度,有道!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读书笔记:《道德经》之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连续六个反问,“无离”、“如婴儿”、“无疵”、“无为”、“为雌”、“无知”,以上这六个方面,做得到吗?

天地滋养万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只有像天地这样,具有这样高深的德,才可以!

对于我们个人,应该做到心里无贪欲、时刻保持言行一致、做人处事从不虚妄欺诈,若担当治理一方重任,勿贪政绩,要注重民生,施治方略应有度。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