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
今天拿起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当翻开第一页就看见了孙院长说的一句话“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对这本书有了很大的期待。
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理,常常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受、甚至是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不同,但是有时候却因为大人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指责和质疑中而失去对这个世界自我探索的欲望和对自己的不自信的表现,有时候大人真的要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你就会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第一章中,分别用了四位小朋友去体现了各个敏感期中小朋友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在读书的过程中,当我看到孩子把东西放进嘴巴里去的时候 ,为什么不是制止呢,而是让他继续把东西往嘴巴里塞 我持怀疑态度,到了后面看了孙院长的解释就一目了然 ,第一,如果孩子被打扰了,没办法专注的感觉材料(孩子的专注力就这这样被我们在无意中破坏掉了)。第二,孩子被吓到,真的吞了下去。孩子本来没觉得有危险,到是被大人给吓到了,还可能留下心理阴影,对孩子成长不利。(我的理解)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以前班里的孩子,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甚至会打老师,变的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以前在幼儿园上班的时候,我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对于大人来说都是一个不易的过程。
今天看完了第一章 对于孩子的敏感期有了基础的了解,也想到了一些以前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发生的事情,在以后的日子里,可以更好的去处理孩子的这些敏感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