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细节杀手电影简书电影

姜文:现在很多话吧,别人都听不懂了

2017-04-02  本文已影响313人  鱼师爷

一则短短三十分钟的对话,姜文导演透露了许多,也大方回应了更多。(文末附采访视频

像前段时间不良媒体“航母论”的断章取义,在他眼里已经是见怪不怪了,他坦言:不解释。

1963年出生的姜文,今年三月,又开始了新一轮折腾自己,拍摄电影——《侠隐》。

这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之后,他就会转拍以民国女性视角展开的系列。

(两部曲海报:一白一黑,飞驰的子弹,压扁的金钱,权利,金钱,欲望,真相)

上世纪,姜文得到导演谢晋的看中,得以主演《芙蓉镇》《红高粱》《本命年》等影片。

凭借电影本身质量和自身演技,姜文获得第一轮大热。

借此,姜文得以被第五代导演所看中,慢慢挤入北京影视核心圈内。

(图:思想厚如大地的《芙蓉镇》、血色浪漫水墨似的《红高粱》、忧郁蓝调的《本命年》)

但这个时期,民间更多的是关注他在拍戏阶段和刘晓庆之间的恋情。

当初,刘晓庆作为全民偶像,突然跟一个毛头小子谈情说爱,引起热议。

其实,刘晓庆不止在生活方面帮助他,还包括为其处女作出资金、人脉、编剧等,即便分手后,也欣赏其才能,背后依旧默默帮助。

因此,姜文也将处女作的女主形象,完全按照当时刘晓庆的形象设定。

(左:颜值巅峰的刘晓庆,右:宁静《阳光灿烂的日子》截图对照)

在伴随着刘欢的《千万次的问》,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火遍了大半个中国。

作为演员身份,第一次成为全民偶像,演技得到公认赞扬。

姜文那时也早早混入,以作家王朔这些老炮们为核心的北京影视圈,结实了圈中不少大佬。

《渴望》《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这些现象级电视剧的背后,都有王朔的操刀和指点。

(PS:《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前段时间全网下架遭到阉割,原因至今不详)

而之后,姜文迎来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之作——刺人眼球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而小说的灵感源头,朔爷坦言出自赛尔乔·莱翁内《美国往事》。

从91年开始筹备,最终影片拍摄六个月,剪辑六个月,开拍前,姜文将长达五个小时的《美国往事》反复看了几十遍,吸收里面的精华。

影片一炮而红,被人视作“天才导演”。

(海报图:《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往事》抽象版、海报版)

之后,姜文又抱着警世的责任,拍出第二部更令人震撼的佳片——《鬼子来了》。

姜文的本意是想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

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各自都应反省民族劣根性。

还有就是改变一些抗战题材的“老片”可能会给人,尤其是给日本观众造成的一些误解。

不想遭到许多误解和打击。

(彩色版:反讽的横幅,麻木的看官,日本军人的疑惑,讽刺历历在目)

引用姜文导演的原话:

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每次日本反华势力出招的时候我们就接招,而是需要从深层次上研究这个对手,光靠拉几个名人出来义愤填膺地过一把嘴瘾无济于事。

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没有变过,只是我们没有深入地认识到这一层,所以才一会儿看着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一会儿看着又是军国主义的复活,这是我们需要反省的。

日本不断利用我们在群情激昂时说过的一些过嘴瘾的话来达到他们的某种目的,包括我们的一些电影都成了他们开脱罪责的例证。

比如我们老拍游击队,他们就援引有关的国际战争法称游击队员被俘后不享受正规军的战俘待遇,为他们杀人找借口。

再比如我们有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叫“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他们又非常险恶地把很多杀戮的罪行推卸到中国的伪军身上。

问题不在于最近日本又发出了什么不和谐的声音,我们该怎样回击,而是在于我们应该冷静地认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邻居。

我们总说要走向世界,首先就得迈过日本这道门坎。迈过日本,自然就走向世界了。

(图:电影背后解密,姜文埋在土里,露出脑袋)

我们可以在市面上看到,许多电视剧热衷拍摄,部分观众喜欢看的“手撕鬼子” “抗争会特异功能”等内容。

这些导演一方面确实为了博眼球,抓取文化水平较低的观众群,一方面也受老式抗争电影的固有影响。

认为靠不断意淫,就可以释放现实中的压力。殊不知,这让许多日本、中国年轻人,看这段历史,像透过毛玻璃,迷离,且带有水分。

以《生存》为蓝本以及一首日本军歌,刘星《一意孤行》以及以《菊与刀》等书籍为灵感)

姜文因为《鬼子来了》遭到封锁,多年不能拍片,转而又回归演员身份的一个阶段。

而同时期的稍早前,以作家王朔为代表的老炮儿们也正处于封杀阶段。

只有冯小刚脱离了出来,拍摄从王朔那里学来的喜剧,也以改编自王朔小说的《甲方乙方》一炮而后,从此走向商业喜剧的道路。

(图:姜文这个阶段的《寻枪》《天地英雄》《茉莉花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再后来,他拍了《太阳照常升起》,也是我至今,唯一一部进不去他魔幻世界的电影。

电影其实来源于《圣经》:“一代人来,一代人走, 大地永存, 太阳升起, 太阳落下, 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多年未拍片,学会了一件事情——埋藏隐喻。

这部电影很多人说“进去了”,其实是不太可能的。

个人化的魔幻世界总有一层挡风玻璃在隔绝,需要一个密令,不像后面的《让子弹飞》纯粹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拍,带领大家走进去。

(图:《太阳照常升起》最后一幕铁轨婴儿致敬库斯图里卡的电影)

文学上,我们有王朔,音乐上,我们有窦唯,电影上,我们才开始有了姜文。

他们早早出名,可后期,无一例外都走向崩溃的边缘。

王朔研读解释《金刚经》,窦唯研究高山流水,姜文开始着手创造魔幻世界。

(这个阶段以《天鹅绒》为蓝本、马尔克斯小说,库斯图里卡、曼切夫斯基等电影为灵感)

之后,《让子弹飞》上映,立刻风靡中国,成为当年的影史冠军。

姜文刻意抛弃他前一部四段式环式结构,转而加入了通俗易懂的单线结构以及诸多商业元素和黑色幽默。

阳光里的躁动,鬼子里的批判,太阳里的压抑,子弹里姜文自己最想拍的,是电影最后一幕——如马丁斯科塞斯般夕阳下武士骑马而去的悲凉背影。

观众喜欢看热闹的电影,姜文在保留自己含义的同时,试着站在观众群里看自己的电影。

这也是半百之后的姜文第一次妥协吧,电影好看,热闹,跟姜文前三部电影完全不一样。

电影越热闹,越能衬出姜文对中国电影产生绝望感,类似后面更夸张的大杂烩魔幻电影《一步之遥》。

《让子弹飞》在商业和自我表达中做到了取舍,得以成功。

电影中或多或少有所借鉴导演赛尔乔·莱翁内、斯科塞斯、昆丁、盖里奇等电影手法。

也有《美国往事》《黄金三镖客》《桂河大桥》《巴顿将军》《七武士》《城南旧事》《正午》《火车大劫案》《无耻混蛋》《愤怒的公牛》等影子。

(这个阶段以《夜谭十记》为蓝本,《黄金三镖客》《愤怒的公牛》等电影灵感)

再然后是《一步之遥》,我认为此片绝非烂片,而是姜文作为影迷的一次任性地但稍显幼稚和反讽地表达。

你们TM不是喜欢热闹吗?我就热闹给你们看!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电影顽童,这部电影,不像网上那样流传的有太多含义。

这部电影其实是电影纪录片,对于电影史比较熟悉的人来说,是享受,对观众来说,是混乱。

(姜文模仿角斗士和汉尼拔造型)

另外,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这是姜文第一次没有用小说作为蓝本,而是采用一个民间故事为蓝本的原创故事。

我不知道,大家理不理解这个含义。

正如网上常有人抱怨:中国以前有这么多好电影,现在TM怎么就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佳作了?

其实有一个很大的现实原因:好的编剧和能改编电影的好小说在中国已经在逐渐枯竭了,市面上,只剩下畅销书和机场成功学在蔓延

这个其实比审查制度更可怕,我们的精神粮食在枯竭。

你可以发现:中国四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冯小刚的绝大部分电影佳作,背后都有小说文本在支撑。

没有文本支撑的,自己倒腾出来的,除非背后有像刘恒这样的编剧大神在把控,其他都是讲不好故事的烂片。

其实,近几年,中国的编剧水平是在倒退中前进。

以前,老师教学生要用“潜台词”写剧本,现在的都是浅显易懂,怕看不懂,硬生生把中国观众都当成幼稚儿童一样看待。

这个问题不解决,烂片只会越来越多。

(图:三巨头,主流体制内的西北汉子张艺谋不属于北京影视圈。)

我也不反对:老师教学生的那一套怎么制造戏剧冲突,怎么学好莱坞模式,把罗伯特·麦基《故事》等西方编剧书视为圣经。

但我知道一个故事,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你是否用心,绝大部分的观众其实是可以看出来的。

忻钰坤的《心迷宫》,即便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剧本扎实,讲得出彩,照样赢得观众的喜爱。

你要说他完全套用好莱坞那套编剧模式吗?也不完全是吧。

(图: 《心迷宫》 导演: 忻钰坤

我说了这么多,在来看对姜文的采访,你才能知道他在表达什么。

来电第5期:姜文:我不是天才 我是个业余的导演

更多我的简书文章,如下:

王家卫向我推荐了十一部他喜爱的电影

周星驰这部电影,我又发现了许多秘密

五大工作室,100部定格动画,对不起,他们尽力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