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女孩儿的“阿勒泰”在哪里——读《我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是自小就一直在新疆生活的普通女孩儿李娟10年来散文创作的一本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记录了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生活中的人与事的记忆与感慨。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粹,语言富含活力,原生态地再现了新疆的历史文化与风物人情,充满着活泼的生机与优美的旋律。对散文和散文合集,在我去书店选书的计划中,几乎是没有安排的。但去年十月份在一家书店里,无意中碰到这本书,翻着翻着,觉得有一种什么东西在无形中暗暗的吸引我,不读下去就难以释怀,不拥有一本就难以放下,于是就决定买了。
是新疆那辽阔的、淳朴的和清新的大自然风光吸引了我?还是蕴含在遥远的新疆大自然风光里的一股神秘性吸引了我?我不得而知,但我很快就明白,其实是李娟的文字和透过文字描写的她的优美的心灵生活吸引了我。读它对我的生活和心灵有启发作用,带给我一种积极、阳光、向上的心理状态和人生动能。
回来后通读这部书之后,作者李娟的这些看似零碎的小散文,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经过我的回味 、思考与分析、概括,却在潜移默化之间合成了三个问题,总是撞击我的心房,让我无法回避对它的陈述。问题就是:对我们而言,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读者而言,新疆女孩儿的“阿勒泰”是什么、新疆女孩儿的“阿勒泰”究竟在哪里以及新疆女孩儿的“阿勒泰”对当代大学生的启迪。
1. 李娟的“阿勒泰”是什么?
十年前,李娟在到处收集来的纸片上用密密麻麻的字写下她在新疆多年的生活、感想和领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艺单位。一些资深的编辑认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写出如此清新有才华的作品。但新疆著名作家刘亮程将她慧眼识珠一般的挖掘出来,他认为:“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自己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她的第一部作品以《九篇雪》的名字结集出版,人们开始知道有个新疆女孩叫李娟。此后,她的散文在《南方周末》和上海《文汇报》陆续刊登,完全是天才的笔触。所写的内容也让人耳目一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受过很像样的教育、阅读范围主要是金庸、琼瑶、一直生活在漠北极荒之地的女孩能够写出如此清新、活泼、有内容的一本大书。
其实,如果不在意李娟散文文字生成的天赋因素,探究一下外部的因素对她散文文字风格的影响,我们无疑看到,李娟的“阿勒泰”是新疆的自然风光之美,是新疆的自然风光投影到她的心灵,形成的一片心田就是她心灵的一块儿净土,于是她用诗一样的语言和心灵讴歌优美的大自然,是她对自然之美的一种崇敬。
于是我们看到这本散文集,写的是那样一些遥远地方的事情,戈壁、草原、雪山、帐篷、骏马、牧人,这些事情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都市人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可是因为陌生天然就对他们有一种吸引力。对大学生读者来说,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间文化,无疑更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我在读李娟的每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里,内心总是被着自然之美感动着温暖着,就颇感新疆大自然的神秘,民间生活的神秘,对它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向往感情。
在如此优美的自然风光里生活,观察、关注、关心与热爱,被它感染,心灵为它打开一扇天窗,悄悄的说点什么,才有可能展开真实真切的散文抒写,对李娟个人的文学才能与气质来说,就不能不创造出一种地域文化上和文字描述上的独特吸引力。因此此书真正吸引人之处,却不仅仅由于李娟天赋的文学才能——李娟不是以一个旅客猎奇的眼光,去写边疆的异域风光,她对这里的生活充满了熟悉与爱意,笔下的一草一木,一条河流,通向家乡的一条道路,乃至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子,匪夷所思的边地医生,酒鬼、醉汉,家里老外婆可笑的习惯,河边巨石上的一次午睡,在她笔下都别有一种光彩,更不用说弹冬不拉的哈萨克青年、淳朴自然的少女、地区赛马会、乡村舞会这些本来就美好快乐的事情了。更主要的是李娟从心底里热爱大自然,热爱这片神秘的家园与乡亲,所以她的笔触总是粘连着一种真挚的感情与眷恋,感染与打动着自己,感染与打动着读者。
2.新疆女孩儿的“阿勒泰”究竟在哪里?
这本《我的阿勒泰》分为三辑,第一辑:阿勒泰文字(2007-2009),有散文《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属于我的马》、《小鸟牌香烟》、《打电话》、《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通往滴水泉的路》、《过年三记》、《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蝗灾》、《我们这里的澡堂》、《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第二辑:角落(2002-2006),有散文《汉族孩子们》、《阿玛克家的小儿子》、《河边空旷的土地》、《喀吾图的永远之处》、《要是在喀吾图生病了的话……》、《乡村舞会》、《弹唱会上》、《古贝》、《在荒野中睡觉》、《我们的家》、《通往一家人去的路》、《坐班车到桥头去》和《木耳》;第三辑:九篇雪(1998-2001),有散文《交流》、《马桩子》、《小孩努尔楠》、《在河边》、《蝴蝶路》、《有关酒鬼》、《富蕴县的树》、《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赶牛》、《补鞋能补出的幸福》、《牛在冬天》、《什么叫零下42度》、《花脸雀》、《森林》、《附录诗一首:唯一的苹果唯一的诗》。
李娟的每一篇散文生活气息浓厚,都有独特的看点,都能吸引人,能一直支持你愉快的读下去。例如读李娟的《木耳》,让我感到时代的喧嚣,却也未必没有影响到边疆。这篇文章写因野生木耳引起的狂潮,正是我们这个经常产生“非同寻常的大众化癫狂”的时代的一个典型案例,所以虽然是纪实性的散文,也可以当作象征性的小说来读——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小说。李娟写采木耳的人,眼睛里只有木耳,而没有山野,山野“在他们的脚下、在他们眼里,因变得过于熟知而再也不能令人惊奇了。并因此对他们隐蔽了某种强大的力量”。这是真的,人的心灵经常会被各种力量封闭起来,因而丧失了惊奇的能力,也丧失了触及天地大美的力量,李娟令人惊奇地保持了这种能力,真是令人欣慰。也希望她能经受成功的考验,即使在喧嚣之中,也始终能保持那种安静、亲切、广阔的品质。
《我的阿勒泰》的特别之处,并不仅仅是作者笔下那些事物,更在于作者心灵里的某种质素——正因为作者的心灵有些美好而自然的东西,她才能发现并引导我们看到她笔下那些美好而自然的事情。这几年,来自新疆的散文作家经常给我们带来惊喜,前有刘亮程,后有李娟,似乎某些来自农业文明的可贵的品质,只有在边疆的作家那里还保持着。
李娟在本书的《自序》有一句话:“我正是这样慢慢地写啊写啊,才成为此刻的自己。”让我很有感慨。如果李娟不写,那么就没有这本散文集,就没有作家李娟。笔者在此不是说废话,而是强调正因为新疆的大自然风光能够走入李娟的心里,并经过作者的心灵发酵,随时似地的写下来,写成一篇小散文,然后是许多的小散文,然后汇集成书,在这里,作者李娟的在写作上的主观努力很重要,写这个动作或者习惯很重要。如果问新疆女孩儿的“阿勒泰”究竟在哪里?那么我认为在李娟的心里,在她的心灵写作的动作与习惯里。
3.新疆女孩儿的“阿勒泰”对当代大学生的启迪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有着长期在新疆生活的经历,现在仍然还住在阿尔泰地区一个名叫阿克哈拉的哈萨克小村子里,也似乎并没有刻意要改变这种生活方式的打算。在现在这个如此骚动喧嚣的时代里,这样的生活态度,真有些异乎寻常。我想她一定是发现了某种真正美好的东西,所以才会那么心安理得地甘愿被吸引。我认为这样的东西无非是两个:一是新疆的自然之美投影在她心底的人文之美,所以她能够发自内心的喜爱,并为此付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作者李娟的阅读与写作的积极状态,尤其是有写作的动作与习惯,才能把她感觉到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以散文以书籍的形式呈献给读者。由此出发,新疆女孩儿的“阿勒泰”对当代大学生的启迪也在于两点,如下:
一是现代大学教育,我们的大学校园,安居在每座城市的闹市区,把青年们统统“划地为牢”,大学生在校读书求学期间,几乎与大自然隔绝,大学生与大自然的接触很少,亲近的机会不多!他们无法感受到祖国大自然之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难成为大学生的求学模式!这样,自然之美无法浸润大学生的心怀,也就无法在他们的心灵层次上生成人文之美!一个外在的现象就是:大学生虽然受到许多高等教育,但是对大自然的感受力和亲和度,也许与李娟这位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高等教育的乡间女子差距很大。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认为起码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通识教育,对大学生身心成长缺少自然之美和基于自然之美之上的人文之美的教育!这究竟是利弊如何?本人愿意抛砖引玉,请大家剖析。
二是大学生忙于学习功课,考研,就业的压力很大,对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阅读与写作上忽视了许多。校内与校外的大学生读者,除了功课与就业的书籍,对人文经典好书似乎没有阅读的动作与习惯,没有写的动作与习惯。本来自己的生活与人生很充实,但是却看不到其中的闪光点,更不愿意也不能够把这些闪光点写成一篇篇的小散文,乃至出书!而这样的散文写作却是修身养性、保持诗意情怀与维护心灵平静的重要所在,避免造成内心的干涸。
作为图书馆员,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样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学生读者。因为作为大学生读者的同龄人,作者李娟对新疆生活与心灵气质美好的描述,对大学生读者的心理建设与人生动能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只要对大学生读者有益的好书,就是对我这个图书馆员有益的好书,无形中我在书店里买书的标准就这一条了。这是我当时在书店决定买下此书的一个不成文的、比较表层的理由。至于阅读此书的种种思考之后,归纳形成的作者李娟个人生活与写作成功的两点,用于对大学生读者的两点启迪的意义,则真的是我个人的一点想象与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