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世人千万种,看看不一样的活法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
智者有云,得度者稀。
《刀锋》是一本人物群像小说,毛姆用宽容的笔触,将一个个立体丰富、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展现出来,连酒馆里的食客,从他的外形描写似乎也能看出他们的人生际遇。
书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为爱情、家庭、事业、理想选择带来的结局总是出乎意料。看别人的人生,反思自己,也经历自己没有的人生。这就是读这本书的意义吧!
艾略特
艾略特,他势利的品性拓展到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
他是典型的社交积极分子,他的生活以社交为中心。为了拓宽人脉,他不屈不挠的举办宴会和参加宴会,人们在背后嘲笑他,称他是势利小人,可仍然会高兴地接受他的邀请。他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断然不理,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功利又热情慷慨,乐于展现他在社会交际方面的本领,也乐于在这种联系的基础上给他人提供方便。他欣赏艺术,但评价标准在他建立的那套“社交标准”上。
他通过宴会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觉得哪一家请客没有他,就是对他的冒犯,一个人待在家里便是一种耻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想着参加宴会,害怕自己被忘记。一把年纪,抱着重病,却仍然硬撑着追求社交生活。我不知道是该赞扬他这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是为他感到可悲。
他有着强烈的贵族主义思想和作派,并以此为荣。他看人只关注对方的社会地位,他热衷结交权贵,享受和他认为的“贵人”建立联系,使尽浑身解数让自己拥有象征贵族的爵位身份,这让他有一种奇异的满足感。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欧洲贵族阶层的落末,阶级界限的模糊和新生代的产生,让他感到多年努力的白费。为了捍卫自己辛苦跻身的上流社会,他表现出对新生代的嫌弃。
他其实很孤单,这可能源于他待人处事的方式,他不知道抛开那些日常有目的的社交外,如何慢下来去感受生活,这一点是让人同情的。他重视感情,珍惜亲情友情,但他对金钱和虚荣的追求又注定他是孤独的。他宴请一些资产阶级虚空的人,他宴请他们并不是因为多爱他们,他的那些朋友也都看得出来,宴会本身不是因为真诚而举办。
他在上流宴会中寻得存在感,混得风生水起,后半生在惶恐被动,在宴会中继续求得存在感。临终前,生病无人探望让他感叹,世道残忍。声和名是艾略特的执念。即使是墓志铭,他也不忘显示自己曾经显赫的身份和地位。社交就像他的人生信仰,他靠社交体现价值,也靠这个活着,或许将生命的意义寄托于他人眼中的后果就是这样可悲吧。
他势力,虚荣,但不虚伪,慷慨大方,心地宽厚,待人友善,热于助人,有责任心,诚实有爱心,对亲人朋友真诚,他通晓这个俗世的人情事故。
愚蠢 、琐屑、无聊 ,这是毛姆给他的生活的定义。但艾略特他打心底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是高级的,死后去的天堂都是最高贵的那一层。
艾略特的处世态度不能简单说他俗。他势利,但没做什么坏事甚至可以说帮助了不少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要用什么方法的到自己想要的。我觉得一个人要是自我认可度高,活着不拧巴纠结,在不违背社会道德,不违反党纪国法,不触犯法律法规,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坦荡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度过一生也未尝不可。
拉里
拉里的战友为了救他而牺牲,在战场,经历了死亡的冲击,经历战中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流逝后,他觉得他的生命就不再属于他自己。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活得有意义,他想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如何度过人生。他不断地问自己,人生到底为了什么。世俗的追求与他而言,不重要,没价值。
他搞不明白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邪恶。他知道自己很无知,他不认识任何可以请教的人,他想学习,于是,他开始漫无目的读书。面对迷茫和不确定的人生,他的选择是自己去探索和思考,而不是被被欲望和世俗的眼光裹挟着前进。真诚坦然,内心坚定,不受世俗和教条的束缚。
当人生追求和爱情产生的矛盾难以化解时,他选择平静分手。我同情每个爱上拉里的女人,爱上他,就如同爱上了水中的月亮,或是一束阳光、一朵云彩一样。拉里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思想已经完全不受世俗的约束,在精神上也不为“道德”这类的价值观所困,已经达到了“若为理想故,万物皆可抛”的境地。
退役后,拉里没有选择去上大学,也没有选择别人提供的工作。他对别人递过来的东西,发现自己不喜欢也就会果断拒绝。他去了巴黎,德国,印度等多个地方,当过煤矿工人,也割过庄稼,学了多种语言。他读书,走路,游荡,思索,像一只孤独的狼,踽踽独行。
人不能在一帆风顺中得到问题的答案,人得在一次次试错中,在真正的体验而非抽象的学习中,去判断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试错本身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这是拉里读书和游荡的目的。
他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有苦涩的,悲伤的;他觉得只有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才能满足自己的渴求、满足他的精力和好奇心。他认为一个人能追求的最高理想应该是对自我的完善。
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决定不会被他人左右,与此同时他也尊重别人的想法,这是他的处世观,温和的自我。他给人一种温柔坚定的感觉,他明白自己要什么,不在意不重要的人和事 ,有自己的做人原则,遵从内心去生活。
经过十几年的“闲逛”和苦行僧似的自我探索,最终,拉里变成了一个内心从容,能超然于物外的人。他获得了“平和。”人生如果不想随波逐流,就等于是场豪赌,失败的人不胜枚举,成功的人寥寥无几。许多人这么做了,但成功的是极少数。拉里成功了。
但是,逆社会时钟的代价过大,大多数人出于多方考量,最终会遵守社会时钟,循规蹈矩地过上一生。我是个俗人,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样一个很少见的人物形象表示敬佩,却无法进入他的境界。对于许多崇高美好的事物或许我做不到,但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向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伊莎贝尔
伊莎贝尔在物质的世界里活得无比清醒,从一开始,她就知道她要什么,怎么样才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她喜欢漂亮的衣裳,珍贵的珠宝,所以选择嫁给了并不爱的格雷,因为格雷能给她想要的体面和生活,而不是选择逼迫拉里,让拉里为她想要的生活而放弃自己的计划。她是一个“紧跟潮流”的人,连给孩子起名都是“紧跟潮流”。
她极其理智,爱拉里,却能够清楚地走上自己向往的道路,尽管不爱格雷,也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伊莎贝尔的理智是我应该学习的。因为我们没办法强迫让不在一条路上的人和我们同行,好朋友是这样,恋人更是这样,在每一段任何的关系中保持独立的人格,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怎么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格雷破产时,她没有自暴自弃,她变成熟,自信、随意和张弛有度。伊莎贝尔认为人生需要自我修复,坚强,再重新融入社会关系中。面对索菲的遭遇和堕落,伊莎贝尔以己度人,认为自己不会因灾祸堕落,因而对苏菲的境况缺少同情,甚至有些轻蔑。可是每个人对于痛苦的耐受力不同,她的这种想法暗含着傲慢与偏见。
伊莎贝尔一直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拉里对索菲的肯定和赞美,让她发现自己对拉里的不了解时便心生嫉妒。
对于孩子的教育,她觉得自己是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她也把孩子当作这样的人看待。认为如果一个母亲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她一生中唯一关注的对象,那她只能惯坏了孩子。
从她坦然的接受和拉里告别也好,还是她现在的教育儿女的观点也好,十分具有人格魅力和思想的先进性和开拓性。
苏珊·鲁维埃
她人精明、洞察世事,友好、活泼,有同情心,善解人意,既有善良的心地又有坚韧的性格。她所过的生活需要她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样的品质可以使像她那样的风尘女子生活得不至于太艰难。
她喜欢艺术,相比于商人,更愿意给画家当情妇。因为艺术犹如她的遮羞布,是她荒诞人生最后的底线,是她仅有的安慰和圣洁。她活成了自己想象的样子,善良、真诚、慈爱,知恩图报,她没有伤害过谁,也没有真正爱过谁。
文学作品中,读者会不自觉美化人物形象,就好比苏珊,有些人会觉得她虽是风尘女子,但活得洒脱清醒。不可否认苏珊身上的某些特质确实迷人,但现实中的“苏珊”,大多数人的评价却截然相反。现实中,我也不太想拔高苏珊这个人物的形象,她的生存方式我不认同。她的生活方式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且更多是不得已,而这并不值得效仿,可以学她的清醒和坦然,但没必要学她的生活方式。
索菲·麦唐纳
索菲曾是一个感受力很强、细腻敏感、拥有很强的正义感、精神上很富裕的一个灵性的女孩。她长得并不漂亮,但面容清新,性格率直、活泼,又有些腼腆,让人觉得很有趣。经历了车祸,深爱她的丈夫和孩子离世后,她用酒精麻痹自我,陷入情绪的绝望中、以自暴自弃的方式来对抗痛苦。
对比她曾经单纯美好聪慧,读书写诗有理想,她给人一种思想非常纯洁、灵魂异常高尚的印象。后来却堕落粗鲁,确实让人感到惋惜颌怜悯。
索菲充满了浪漫,对自己喜欢的人永远充满了热忱和激情,索菲享受过炽热无比的爱,那是天堂,在天堂坠落后她只能栽入地狱。比得不到更残忍的,就是得到后又失去。我认为人终究自我,不能把自己寄托在别人身上
我的想法
毛姆的作品偏向于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在迷茫中寻找答案 ,这就是每个个体的真实写照。他总能把自己对人生严肃且独到的思考深入浅出地传递出来。探讨人生意义时的包容、深邃和超前。
作为普通人,我碌碌无为,我平平无奇 ,只是周而复始随大流过着平凡的生活 ,但当我厌倦时 ,我会思考生命的意义 ,自我的价值 ,但这只是短暂的,在这之后 ,我还会继续我平凡的生活 。
书中的艾略特是那种活得世俗精明,懂得为自己获利的人,而拉里完全相反,觉得这些都是虚渺之物。艾略特虚荣心强,竭力对外塑造一个完美的绅士形象,他迫切需要外在形式的认同。反观拉里,在经历战争后,拥有了年轻人不该有的成熟,更渴望探求生命的意义。一个需要外在形式的认同感,一个需要内心世界的宁静。每个人的活法不同,艾略特世俗,随群居动物主流世故,拉里孤独,离群素居,特立独行。
拉里想要摆脱世俗无欲无求的追随内心;伊莎贝尔希望拥有俗常的快乐。拉里寻求精神上的快乐,寻求着爱,死亡和灵魂,伊莎贝尔则是更乐意享受实际的荣华。一个在谈拯救灵魂,另一个人在说生活和现实。拉里是浪漫主义,伊莎贝尔是现实主义。
作者描述了多个人物截然不同的人生,在这种对比的写法下,人物性格清晰明了,跃然纸上,非常有意思。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答案要比问题多”,对于相同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生活方式。没必要分高低贵贱,可贵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且敢于取舍。想要物质就去追求物质,想实现欲望就去努力实现。
有些人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看待世界的标准和眼睛只有一个——他自己。但是你自己引以为傲的生活,别人未必会瞧得上。在你眼里一文不值的生活,别人也未必会过得不幸福。幸福在自己的感受里,不在别人的话语中。
蛮喜欢这本书,最主要还是因为我喜欢书中刻画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活得好肆意。书中所有人物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艾略特,成为社交界的名流;伊莎贝尔,在一个活跃而有教养的阶层里,获得了稳固的地位,拥有了一笔财富;格雷,有了稳定而又赚钱的工作,每天早晨九点到下午六点去公司上班;苏珊·鲁维埃,拥有了一个安全幸福的港湾;索菲,悲壮的死;拉里,寻得了快乐。
成功只有一种,以你自己想要的方式过一生。在所选择的路上把自己的性格挥洒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生命真的就有那么多种可能。其实没有一个无暇的人物,毛姆看人的眼光毒辣,但却有好仁慈的心肠,只看、交这个朋友,不去做评价。真诚地面对自身,无论做个好人还是坏人、优秀的人还是普通人,只有自我认同,无惧于世俗的评价,才可能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