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院露天电影
周四晚上,看了一场露天电影《八佰》,突然想起童年,我们好像在一场场电影里追赶时间,一晃就长大了。于是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下午,丈夫在电话里说,他老家晚上要放映电影。想到很多年没有看过乡村露天电影,我兴奋地答应前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嘴里竟然哼起了小曲。女儿不懂我的高兴,酸溜溜地道:“这不是很平常的事吗?怎么高兴成那样!”
早早地吃完晚饭,换上长衣长裤,带着一把折叠凳,赶到村里的放映点。那是乡亲平时休闲娱乐的广场,周围是健身器材和孩子们玩耍的滑梯。在广场的东面已经支好电影幕布,幕布前方是安置放映机的三角支架。此时乡亲们已经在幕布前落座,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着家常。孩子们在广场上玩闹或躲在滑梯里不出来,完全没有我们儿时那份新奇,一到放电影就围在放映机前问这问那。
日已西沉,夜幕降临。放映机一打开,幕布上亮起来,这熟悉的一幕把我带回了童年。
那时,全村最宽阔的地方就是场院。秋天时,人们用这片场院打苞谷,碾豆秧,脱高粱穗。夏夜里通常用来放电影,大队的喇叭声早早地响起:“今天晚上7点放电影了,来看电影的村民看护好孩子!”
声音刚落,家家户户都沸腾起来。上世纪70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去电影院看电影更是件奢侈的事情。自从电影下乡,村落间都能穿插着播放电影,轮到哪个村子,哪个村子的村民就可以兴奋好几天。放映当天自然是高兴,过后的几天里,电影情节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别提当天晚上的场面了。
太阳还没落下去,村里人开始三五成群走向场院,争相占上一处顶好的位置,都怕来晚了,只能在人群后踮起脚尖观看。原本空旷的场院瞬间热闹起来,大人孩子都赶过来。山村里的狗也没闲着,它们兴奋得汪汪叫,与场院的熙攘声在安静的夜里交相呼应。孩子们兴高采烈,好像过节似得疯跑。
电影开始放映,场院上一下子静下来。人们乖巧地坐在幕布前的板凳上,淘气的孩子坐在父母的怀里,没了声响,只有电影的台词和放映机的声响回荡在场院上。幕布上除了电影情节,还有些挨挨挤挤的小脑袋和飞来飞去的蚊虫,被放映机放大,再放大……
自从搬到城里,很少回到乡村,遇到放电影的事更是微乎其微。在城里,想去看电影随时都可以去电影院,环境安静,座椅舒服,确实安逸,可时间长了,总觉得少了点味道。
看着周围安静下来,女儿凑过来,小声说:“妈妈,这就是露天电影?”看着她眼露惊奇,我点点头:是的,这就是妈妈的童年记忆。
看一场露天电影,找一找童年的感觉。对我们有此经历的人来说,这样的一次时光穿梭和对话,是对自己最好的奖赏。
本文刊发于7月24日《大连晚报》
22年度写作营第123篇 1052字 累计20354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