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中存在的暴力行为
1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很多中国孩子的成长中都充满了暴力。
2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如果是进行平和的交流,应该是和孩子说:“这一次考试没考好,不过没有关系,我相信你是有实力的,继续努力,下次会考得更好。”这样的表达方式,就能够体现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信任。
3 但是如果你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你可能会说:“你也太笨了吧,考试只考这么点分数!”仔细琢磨一下你就会发现,正是因为贴标签这样的道德评判,让你原本的关心,变成了责怪。而责怪,其实也就是一种暴力行为。这么一来,道德评判就把日常交流引向了暴力行为。
4 很多中国小孩都有一个共同的讨厌的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会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比较,并且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肯定是非常优秀的,这种比较除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给自己找不痛快之外,毫无益处。
5 很多母亲会跟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然后把自己的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暴力伤害吗?
6 很多中国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孩子明明一直成绩就不太好,在班里排名倒数。
7 可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一类的原因,就和孩子说,你将来必须考上清华或者北大!父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这显然也是一种暴力。
8 父母应该学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卢森堡博士在书里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通过这四个要素,来不断提醒自己,让自己的教育方式向着有爱的方向发展。
9 如果孩子叛逆、捣蛋,父母要做的事并不是责怪,而是应该跟孩子交流他的感受和需要,也许他捣蛋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他觉得父母忽视了他。
10 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时候,父母应该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孩子,这样有助于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