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是那盛开的鸡蛋花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97479/a92bdfa917a75ee3.jpg)
傍晚时分,我一个人在林间小道漫步,雨轻轻地敲打着伞背,细雨在斜风中时而东时而西,漫无边际,撩动着心弦……
以为早遗忘的昨天,清晰得就在眼前,爬山涉水重返心间……
在那个通讯尚不便捷的上个世纪80年代,远在异乡漂泊的我,写信便是我和家人、朋友、同学的最佳联系方式。写信自然而然成为我的精神食粮。
写信多择夜深人静时,伏床铺前,抽出钢笔或圆珠笔,拿出一帖素色信纸。信纸也是有讲究的。有横格的,有作文格,还有带花边装饰的精美的信纸,有的用家里大人所在机关单位的稿纸信纸,都是很常见的。
笔端划过信纸“刷刷”地流淌着对远方亲朋的思念,手就随着笔尖就如决堤的洪水,汩汩滔滔,一泄千里,淋漓尽致的发挥“写作能力”。
父母眼里,我或许永远是孩子。在家信里,我更多是在扮演角色,嘴里说着不要担心、会好好照顾自己等大人版的话语;而在同学和朋友间来往的信件中却又是不一样的话题了。
家书皆为母亲写来,每封篇幅都不长,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女儿浓浓的牵挂和深深的关怀,还有谆谆教诲与殷切的期望。我贪婪地、反复地阅读着每一封来信,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被我嚼碎咽下,藏在了内心深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97479/daccd6039a500696.jpg)
与同学们通信则是另一番感受。我们在信中有说不完的话题:有对各自生活的体会、有对未来理想的憧憬,都毫无保留地相互倾诉,手握手的鼓励,心与心的真情实感的交流。
写完信后折叠信纸,折叠的方式就有很多种。懵懂的青葱岁月,有的为了心仪人会折叠专属的样式,有的为了在信封上写出漂亮的字体,苦练书法。
邮票也是书信的一大亮点。上学时邮票也非常珍贵,大家还经常互相借用。北京民居,还是什么地方的民居,面值8分钱,使用概率最高了。小时候都不知道邮票背面自带背胶,遇水就能黏住,长大了经过同学介绍才知道有这功能。自己用的信封都是普普通通的,收信人寄信人都是空白的, 需要自己写,每次见到寄信人那用印刷体印着单位的,都非常羡慕!人家都有专用的信封。
因距离遥远、交通不便,一封信也要走上五、六天,长时需达十天半月左右。那种等信时的煎熬、收信时的喜悦、读信时的甜蜜,至今回味起来,依然是感慨万千,意犹未尽。每次收到她(他)们的来信,便是我最为惬意的时候。
因存放年代已久,信笺早已泛黄的一封封亲笔书写、泛着淡淡墨香的书信,陪伴着我出嫁,陪伴着我为人之母。
有时候拿出来看,当时的心境,当时的感觉便跃然纸上。
因为字里行间表达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怪不得古人会说:见字如面!
如今,与信有缘的人或在天涯,或在咫尺,情义或许还在,却没有了窃窃私语的书信往来。在通讯工具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话、手机短信、E-mail早已代替了亲笔信件。然而无论通讯如何方便,在我的心里,依然怀念那个鸿雁传书的年代,怀念书信曾经带来的那份心灵悸动。
记得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中这样写到:
“从前的日子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你是否还记得那些书信往来的朋友,那些书信传情的旧时光。
对我而言,任时光荏苒流逝,那段书信往来的时光永远是我心底无法抹去的记忆。书信几乎伴随了我整个青葱岁月的时光。
纸墨书香犹如盛开的鸡蛋花,树木虽不高,但是树冠很丰满,碧绿的叶子昭示着勃勃向上的生命力。一树的花朵盛开,素雅、漂亮,飘来醉人的清香,让人心志气爽。
此刻,很想对那些走失在岁月长河里的朋友写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
展信悦,见字如面,好久不见,你还好吗?
……
齐悦梦想社群更文 第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