叼着「锄头」出生的画家,我就是爱劳动别让我停下来
投胎是门技术活。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生赢家们,
起跑线也许就是别人的终点线。
而咬着「一次性筷子」出生的普通人,
就只能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
开启未知的人生大冒险。
但也有画风比较清奇的,
比如19世纪法国画家让 · 弗朗索瓦 · 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一个叼着「锄头」出生的宝宝,
命中注定要一生为劳动带盐。▼
1814-1875米勒的代表作几乎都是关于劳动,
其中最著名的一幅,
就是《拾穗者》。▼
The Gleaners这幅布面油画创作于1857年,
高83.5厘米,宽111厘米,
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大概这么大▼
画中描绘了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乡村,
三名农妇在收割后的麦田里,
拾取地上散落麦穗的场景。
作为从小念着「粒粒皆辛苦」长大的,
社会主义接班人,
这种歌颂劳动人民辛勤朴实的画作主题,
在咱们看来是相当稀松平常。
可对当时巴黎那些混艺术圈的人来说,
就有点难以接受了。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
艺术家的服务对象基本都是上流阶层。
有资格出现在画里的人物,
除了宗教传说、历史伟人就是王公贵族。
米勒把这三个农妇挂到沙龙展出,
就像是请小区门口卖牛肉粉的阿姨,
去出演仙侠古偶女主角一样,
让人吐槽都不知道从哪里下口。
但米勒这幅画讨厌就讨厌在,
除了主题选得不咋地,
其他方面比如构图色调都是高手水平。
这就搞得评论家们有点慌:
该不会是个「钓鱼贴」吧,
先露出破绽引诱别人批判一番,
再跳出来说其实另有深意?
哼哼……这点小手段小伎俩,
怎么可能坑得到我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秉持着认真(心)严谨(虚)的态度,
大家开始了对《拾穗者》的疯狂脑补。
有说是借由农妇姿态,
表现对上帝的虔诚与感恩的;
有说是通过嘲讽农民,
挑起上流权贵与底层人民对立的;
还有说画中这三人,
其实是在隐喻「命运三女神」的。
面对这些解读,
原作者米勒一脸无辜。
这些都是我想表达的吗?
我…我…我TM怎么不知道呢。
我画这个劳动场景,
就是单纯因为它好看啊。
虽然听起来有点假,
但这确实是米勒的肺腑之言。
出生于农民家庭的他,
原本只想子承父业,
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庄稼汉。
无奈绘画天赋被点得太高,
只好勉为其难走上了艺术之路。
然而搞艺术光靠天赋显然不够,
还得具备一点嘚嘚瑟瑟的艺术气质。
米勒虽然靠着奖学金来到巴黎,
拜在了名师门下,
本质上却依然是个朴实的庄稼汉。
同学嘲讽他是乡下来的,
老师也嫌弃他土里土气不开窍。
米勒想在这座繁华都市里,
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
却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是白搭。
毕业后他为了混口饭吃,
尝试过甜腻腻的洛可可风格,
给有钱人家的先生太太画过肖像。
可就像被赶上架的鸭子,
被强扭成麻花的瓜,
画里的人总有股说不出的别扭。▼
转眼10年过去,
米勒依然在贫困线上下费劲扑腾。
他回头看看这吃不饱穿不暖的破日子,
心想还不如回农村呢!
于是带着全家,
搬到了距离巴黎50公里的巴比松村。
然后彻底的解放了天性,
让那些娇滴滴的小脸蛋儿都见鬼去吧,
劳动人民才是全天下最美的啊!
法国乡下有个风俗:
农场主请人收割麦子时,
不能清理掉落在地上的零散麦穗,
应该把它们留给更需要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神的祝福,
保佑来年丰收。
《拾穗者》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
米勒将收割麦子的大部队放到了远处,
只在近处着重描写捡麦穗的三人。
这样的处理使人物更加突出,
也让主题更贴近生活。
毕竟热闹的丰收有太多人关注,
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默默捡麦穗的人。
远处人们打捆装车,显得非常忙碌
远处的热火朝天,
衬托得三名农妇的姿态庄重而沉静,
米勒模糊掉她们的面部,
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古典的永恒感。▼
画中的人物姿态生动自然,
就像是米勒当场观察并记录下的一样,
但实际上这幅画是在画室里完成的。
通常只有室内的光线,
才会呈现出这种亮部偏冷暗部偏暖的效果。
而且在印象派之前,
很少有画家会扛着家伙到户外作画。
农妇的站位正好符合黄金比例关于这三名农妇的身份,
有人说对应了米勒的奶奶、妈妈和妹妹。
右边的是奶奶,
弯腰驼背看起来年纪挺大的;
中间的是妈妈,
带着袖套一看就是操持家务的;
左边的是妹妹,
身形明显是少女。▼
问题是这明显吗……
明显一点都看不出来好吗?
尤其是说右边驼着背就是年纪大的,
你连续弯腰十分钟再起身试试,
只要有腰都不可能直。
米勒自从搬到了乡下,
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
上五楼都不费劲儿了。
他上午出门干农活,
下午回家画农民,
虽然住着简陋的石头房子,
心里却不晓得有多么美滋滋。
米勒在巴比松村的故居
米勒离开城市之后,
画中的人物再没出现过那种别扭感。
因为从始至终,
人们认真劳作的模样,
乡间杂草中的野花,
才是他发自内心热爱的事物。▼
米勒笔下的小野花所以无论是大都市里的体面工作,
还是乡下的朴实劳作,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
适合自己最重要。
米勒要是一辈子守在巴黎死磕,
估计也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早饿死了。
虽然米勒名气不算特别大,
但他的头号迷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没错,
那个全世界文艺青年都喜欢的凡高,
就是米勒的超级脑残粉。
米勒的许多作品,
凡高都临摹过不止一遍。▼
左:米勒 右:凡高凡高临摹米勒的画
虽然《拾穗者》经常被人用来表现秋天,
但画中的场景其实发生在夏天。
法国属于北温带,
收割麦子的时间通常在七月初。
保存《拾穗者》的法国奥赛博物馆,
被称作欧洲最美博物馆,
是由一座老火车站改建而来的。▼
这所博物馆里收藏了许多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凡高比较著名的自画像和《罗纳河上的星空》,
也收藏在这里。▼
今天的「短颈鹿瞎说画」就到这里~
五一劳动节还剩一天,
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好好玩耍。
劳动节,
我们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