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一样的单车
《心若菩提》---(少小担纲)
相信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大家还是能见得到自行车的踪影,即便是像我去过的大连、重庆等地,单车少,但也不是完全绝迹,我对自行车也是有一种特殊感情的。
学车阶段的事情,现在已经被我父亲做成“保留节目”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经常在我面前或是在朋友、家人面前经常标榜是他教会了我,父亲讲出来的故事都是有教育意义的,教我学单车也是一样。我的童年没有像曹先生一样辛苦,学习自行车是一个相对轻松的一个过程,只记得父亲在教我的时候告诉我,眼睛往前看,脚下努力蹬。这确实和做人一样,要有远大的目标,而且要持续努力着,父亲说如果你只看自行车的前轱辘,永远不会掌握平衡,也会被一些本来影响不到骑车子的事情分散注意力,这句话放在做人上,也是如此,如果只顾眼前,绝对不会成功,甚至成长都会很少。当然了,父亲的教育没有那么刻板,也没那么刻意,这些也都是我个人的回忆。
曹先生学骑车,去福州进货,都是为了家庭,十五岁就挑上了生活的重担,吃苦耐劳的性格就是这样慢慢熬出来的。在我的老家,几乎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而福清到福州这一段的路可不是那么好走,再加之在五六十年前,更不会有什么好走的路,而且他也是经过简单的两次锻炼,便自己踏上了条路,三天来回,一百多公里,破旧的山路,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真的是太好了,我也是十五岁时想去骑车前往老家小城西边的一个景区,大概有八十多公里,本以为父亲会特别支持我,但是他反对了,父亲的反对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我提供了个更好的方式,父亲说如果我真想骑车,可以围绕城市的外环走一圈,既过了骑车子的瘾又安全。于是第一次,我和父亲一起骑,父亲说外环的一圈也有三四十公里,我们一路骑一路聊。第二次我就叫上了我的好朋友,还是环游外环。第三次,我们准备去个远点的地方,去老家小城西边的一个县级市来回距离大约七十公里,第四次去了城市北边十公里的一个景区。本来有第五次,但是因为天气原因搁置了。后面也就没有再骑过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我骑的并不是专业的自行车或是山地车,而是最普通的家用自行车。
记得一两年前,我和父亲、祖父去西边县级市旁边的一个景点游玩,才发现原来我印象中的县级市比我想象的还要远,因为那个景点在县级市与我们的小城中间,我开车都觉得不近。事后我和父亲聊天说不知道当时自己怎么有勇气凭借着一张不大的地图和朋友骑车过去的。父亲笑笑,什么也没说。
其实骑车子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体会,所以看到曹先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才能明白其中的艰辛。曹先生体会了人情冷暖,我呢,则认为骑车子是需要勇气的,这份勇气,难能可贵,这份勇气,能让我在长大的岁月里面对更多比骑自行车更大的困难。
我们现在当然不可能放着优质的生活不过,反而去追求那种苦难下的人生际遇,但是我觉得,锻炼品质是一样重要的,曹先生通过骑车进货遭了罪,获得了精神财富,我们呢?难道要像曹先生一样?骑车子去送货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我觉得未必。我们骑着不一样的自行车,在不同的时代,但是精神财富,或者说能悟得到其中的道理才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