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263天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与,许与义。若但许可其言论之笃实,则不知其果为君子,抑是色庄之徒。色庄,犹言色厉,外容庄严,而心实不然。旧以此章连上章,朱子始别分为章,今从之。
此句因语言精炼、语境省略,历来存在不同解读,但核心指向辨别真伪德性的问题。
• 论笃是与:称赞(“与”)言论笃实诚恳的人
• 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表面庄重(“色庄”)的伪饰者呢?
隐含逻辑:孔子在此以反问形式质疑:人们常因某人说话恳切就盲目推崇,但需警惕此人究竟是发自内心的真君子,还是伪装庄重的虚伪之徒。
• 以言代行,轻信表象
→ 儒家强调“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仅凭言语笃实就给予肯定,忽视其行为是否一致,容易误判人性。
例:有人满口仁义道德,实际行为背道而驰(如后世所谓“伪君子”)。
• “色庄”者的欺骗性
→ “色庄”指刻意伪装出的庄重神态(如表情严肃、言辞堂皇)。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亦警示:“巧言令色,鲜矣仁!”,认为过度修饰的言行多缺乏仁德根基。
孔子提出多维度标准,与此句呼应:
• 表里如一: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言过其实为耻。
• 动机纯正: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综合考察行为、动机、心境。
• 仁德为本:
外在仪态需以内在仁心为支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 警惕“语言表演”陷阱
在信息泛滥时代,恳切言辞可能用于包装虚假人设(如营销话术、政治表演)。孔子提醒:真实品德需经行为长期验证。
• 避免以偏概全的评判
对他人认知应避免“一言定论”,需结合其处事动机与历史行为(如《论语》中孔子对宰予“听其言信其行→听其言观其行”的认知转变)。
• 修身自省:反求诸己
此句亦暗含对学人的鞭策——
→ 勿满足于表面庄重(“色庄”),而应追求内诚外敬的君子境界。
朱熹《论语集注》点出关键:“徒以言论取人,则笃实近仁者或得矣,而色庄内荏者亦得以欺之”。孔子的诘问如警钟长鸣,穿越千年提醒世人:德性的真伪,远比表象的善恶更具考验。
我理解现在看一个人要看他做什么,而不是看他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