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
劝这个单字,有很大的艺术。
联想到劝的俗语,有夫妻劝和不劝离,听人劝,吃饱饭等等。
要劝他人时,首先要端正表情,摆出理解真诚,同情的表情来。一边听,还要一边嗯嗯点着头,中间夹入几句感叹词,哎,啊,天啊,是吗。仿佛她的痛苦只有你才知晓,你才是她这个世上唯一的支持者理解者。
若是她不时的滴下几滴泪水,你要赶紧在八仙桌上取来盒装的纸巾,给他递过去,若是亲密,用你的手握住她的手,摩挲几下,则更佳。不过肢体接触是因人而异,每人喜好不同。
能担任劝解的人,并非谁都可以,需是知晓人情世故的老姐姐,奶奶辈的也可。她们见过的世面多,若是听到兴起,还会夹几句其他轶事来安慰几下。若是哭诉小姨子在家给脸色看,能说会道的阿姨便会咂嘴两句,你不知道,别人家那个婆娘,可更厉害…你听到别家更惨的惨事,心里多少平衡了一点。
劝解的人需熟知心理,有自己一套生活艺术。她要会察言观色,知道什么时候插话。不能冷场。她不可让哭的人更激动,挑起她的伤心事。还要往平和的方向劝,要当和事佬。若是复杂的家庭矛盾,则要这边安抚下,那边宽慰下,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她像块海绵,迅速吸收整件事的经过,然后从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这是相当繁琐的工艺,她更不能怯场,最后,像抹布一样,把被劝者的痛苦吸收近殆,此时,被劝者感觉轻松不少,劝的人也心情愉快。这时,被劝者多是女性,因男性大多不爱谈论自己,也不会过多吐苦水。他们把事藏在心里,面部上表情不多,好像天塌了也能扛一样。但事实的确是这样,他们肩头的担子更重些。但男人是顶梁柱,女性是女主人,所以劝人的艺术必须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它会软化空气,平息争吵,重带来安宁的家常话和欢声笑语。劝还可简化为一句话,我懂!
被劝的人和劝解人一样,都需要艺术。在这过程中,这本是被劝者的主场,抒发痛苦的时候,但要注意几点。第一,不可过多重复。第二,不可过激动。第三,不可过多捍卫观点。任何一件事,说多了都会引起反感,本来对方赞同你的,说到厌了,他也会嘟哝一句,我觉得也没啥错啊。你是不是想多了,若是老公对老婆说得,老婆更会被气的半死。但女性不可过多的矫情,仗着宠爱,絮絮叨叨。一件事,说一遍,效果最棒。若是重复多了,就像祥林嫂,听的人也烦。你只说一遍,下次便默示不语,对方便会想,原来你是个很大度的人,其实你都看在眼里,只是不说。只有乡下的泼妇会一哭二闹三上吊,所以我们发牢骚也要适可而止。
第二,不能太激动,太激动了,便成了吵嘴。劝的人在旁边看着,只是偶尔弱弱的夹几句,别气了….你的声音把房顶吹破天,又能吓跑谁?所以还是前一个问题,咱们文雅女性,抱怨时也要柔弱动人,让看到的人都不禁心疼,恨不得怪那罪魁祸首几句。第三,不能让自己的观点做标杆。你把自己的想法,像代表大会出台的新政策立在那里,毫无置疑的余地,谈话便进行不下去。除了赞同你没其他选择,不过…我们说话里总会有“不过”这个词…不过,也不一定,大概,可能…这是婉转的艺术,听了不让人反感,有商量的余地,谈话才可进行下去。你也不必太在意,“不过”的后面说不定还有“不过”呢。谁也没个绝对,最后情这个字还是能战胜理。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老姐姐们都擅长保守秘密,这是劝人的高段位,是真心的关怀。低段位仅是假装带着关怀,其实处于好奇和像吹嘘的欲望,问东问西,之后便把你家的事情传的满村知晓,让你臊的第二天都出不了门。
总之,总结最后,劝这个艺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我们对邻里亲戚,亲朋好友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它不仅只是好家长里短,说长道短的欲求,而是社区,家族的凝聚力,聚合力。我愿有个老大姐,有事便来劝劝我,听听她的与人交往艺术,怎样看待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