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一小笺·一叶障目&一叶知秋
近来花了些时间与精力,调整和丰富家长课堂的课件。教学相长,一些补充的内容,来自于课上家长的提问;而另一些内容,则是之前汇编资料时遗漏的部分。
在夏衍初级中学家长课堂时,说的比较多的是“学习压力”,这种“压力”,既有孩子自己主观想要学好的压力,也有来自社会、老师、家长等的压力。
在后来社区家长课堂上,因为课程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听课的家长除了初中学生的父母,还有高中、小学、幼儿园,甚至是爷爷奶奶辈的。我注意到“学习分化”的内容,于是搜索了好几篇文章做进一步的了解。
在杨国安的《组织能力杨三角》一书中,提到能力建构的三个问题,“允不允许”、“愿不愿意”、“会不会”,这在教育上也同样适用。如果一个孩子,在懵懂无知的年纪,意愿度还不高的时候,遇到了“不怎么会学习”,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依个人的观察,家长在这一块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差强人意;即使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
如果不是要上家长课堂的课,我应该不会这么早关注“学习分化”。
开启家长课堂,个人感觉并不是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它只是把过去看的书,婚姻家庭咨询师课程、心理课程,乃至于把生活、工作经验等,进行一次熔炼再生产的过程。
很多朋友说我字写的不错,一开始我以为是恭维之语,后来这种反馈多了,自信就来了,也觉得自己的字确实还可以。究其原因,想到是自己初高中时,二伯家的堂哥,送了很多字帖来,有毛笔的,也有钢笔的,像《三希堂楷书八种》、米芾的蜀素帖(名称不一定对)等,学生时代的课余时间,就拿着毛笔、钢笔练字,后来工作了,也会继续。在杭州搬了好几次家,那几本字帖始终都在,上个月晒书时,也把它们晒了晒。
在家长课堂上,我常会分享个人的成长经历,虽是个案,但是结合家庭教育理论,可以一叶知秋——窥见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成长。
我自己心目中的父亲榜样,一位是梁启超,一位是丰子恺,梁启超是这几年了解多一些,丰子恺则是追随数十年。还没结婚前,看丰先生的文章,想象自己有了孩子之后的模样,后来结婚生子,会觉得“我何德何能,做她的父亲”,是孩子给我们带来欢喜,带来不同的心地灯光。
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带着她到桐乡石门镇的丰子恺故居参观,在故居外的小桥上,看到桥栏杆上有一副漫画,画的是阿婆牵着小孩子的内容,画里画外,一样的场景,当时赶紧拍了一张照片留念。
这十多年的学习实践,在家庭教育上,总结为八个字——尊重孩子,悦纳自己。悦纳自己从接纳自己开始,70、80、90年代生人的家长,接受了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就带有这个时代的印记。“向钱看”、“大流动”、“独生子女”、“双职工/全职妈妈”……大变迁的时代,会让人觉得失去了根,继而因此沮丧、恐惧……但是根不全在故乡等有形的东西上,而在美好的心灵上。
除了课堂上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甚至对于家长来说,情绪管理、财商(财务管理)、学习本身等等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联合国提出“学习的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都可做一一对应。
若从老本行出发,我会想家庭教育和保险是什么样的关系。观察了一些家庭,有做科学保险配置的,大多注重家庭教育。保险本身是一种针对各类风险“以终为始”的财务规划,这是家庭经营的其中一环。
由家庭教育而至家庭经营,由家庭经营又回到家庭教育,道阻且长,值得广学博究,深耕亲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