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之后,她不再追求P出来的美丽,现实和真诚比什么都重要

2016-07-01  本文已影响51人  越默
小象作品

2016年4月5日的武汉。晌午时分。32岁的小象不急不缓地从一栋白色大楼里走出,手提着一个大帆布袋。袋子有点重,里面装了一些杂物,而她的心里轻快得像要飞起来。就在刚刚,她所放下的比帆布袋要重百倍,那就是她优裕的安稳工作。

总算迈出这一步,进入了新的时刻!

退出十年职场生涯,此刻起,她是一名从零开始的自由摄影师。另外,她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用来发表她的拍摄日记。

她在朋友圈里发出一条信息:我辞职了,专心拍照。平静无波的话语,却传达出一股异常坚定的力量。

朋友疑问是不是太晚了?小象说:只要是想做的事,再晚开始也来得及。

小象作品

两年前,小象就动起了辞职的念头。她心心念念想要做的,是一种“看上去不太美”的儿童家庭生活纪实摄影。

早在小象毕业之初,因工作需要,她接触了人生中第一部相机。工作之余,她开始拍周围的朋友,走小清新风,会刻意摆造型表情,后期大肆P图,那时候的照片“看上去很美”。

但随着年龄和心境的变化,她开始从心底摒弃这种经过矫饰的“看上去很美”,转而喜欢还原镜头前的真实画面。

为此,她曾在朋友圈发过一篇文章《30岁的梦想坚守》,讲述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和想法。当晚,这篇文就被火爆刷屏,朋友们自发转载,热烈留言,还有妈妈主动联系她约拍。

但因为当时现实的牵制,她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拍摄。拍得多了,就越有感觉。她越来越迷恋这种发乎自然的纪实拍摄。

小象作品

儿童家庭纪实摄影,即还原生活,上门跟拍孩子最普通的一天,就在孩子平日的生活地,不需刻意的造型服装,也不需刻意腾出拍摄地。不预设任何情节,一切都是自然发生。

为让拍摄顺利自然,首先要让人和相机融入进来,不令孩子感到突兀。通常,拍摄之前,小象会与孩子聊一聊,建立亲切感。她会提醒孩子忽略镜头,自己想咋玩就咋玩。家里有很多目标物足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好奇心一过,孩子自然进入状态。

这时,小象调动她的所有感官及肢体,快速捕捉孩子吃饭、睡觉、玩耍、哭闹甚至换尿片等生活片断。要抓取到更多的真实,就需要足够多的耐心和敏感。

有一次,小象拍到这样一组照片:小女孩因为别的小伙伴不跟她玩,难过得大哭,妈妈就把她抱起来,给她擦眼泪,最终小女孩慢慢平静了下来。当这位妈妈看到记录下这一切的照片后,非常感动。

小象作品

透过照片,可以看到情节的推进,情感的自然流露。好比一部静态的纪录片。

还有一次,小象拍摄了一位全职妈妈和她快2岁的孩子,生动地再现了妈妈为孩子忙这忙那的场景,这位妈妈在微信上对小象说:“累啊,这就是一天的写照,以后拿出来看肯定特别有意义”!

这让她感到非常暖心。

每次拍摄一般是半天,并不轻松。但小象不觉得苦,因为她喜欢,也不断遇到跟她同样喜欢的人,这一切就有了意义。

不过,对这种拍摄形式不理解的人也不在少数。

一位好朋友曾评论她的照片:环境太乱了,不美;在她常去的论坛上,有人评论她的照片拍得挺好,但孩子穿得不够漂亮;还有些家长会问能不能提供服装.....小象感受到不小的阻力。

尽管如此,小象仍然坚持不制造任何刻意。"虽然它看上去不太美,但照片背后传达出的情感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小象作品

小象认为,生活中这些琐碎的片断,是需要静下来,慢慢看的。

辞职已俩月余,小象当初的设想收获了新的变化,即她不再局限于以孩子为主体。五月份,她曾跟拍过一对情侣的家庭生活,获赞无数,大家都说很有故事性,也很温馨。也因此多了一些新朋友来特意咨询。

这意料之外的热烈反响,启发了小象的思路。她想,对真实的渴求,不只在家庭孩子,无论是哪种生命状态下的人,都会有。

不久,小象为一位朋友拍摄记录餐厅活动,反馈非常好。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她觉得。

变化在不变的“看上去不太美”之中。

小象作品

未来会怎样,小象还不知道。“不用设想太多,只要去做,就有答案。”

在小象的一篇文章里,我看到一段分享,来自摄影师Sebastian Pedersen:“透过镜头,你看到的是一个等待探索、保留和叙述的世界,看到过它,没有人会再回头。”

小象说,这句话送给自己,以及和她一样喜欢拍照的朋友。

读到此句,从未研究过镜头的我,对小象的拍摄似乎有了更深意义的理解。

镜头定格了画面,而力透画面被叙述的,是与人心相连的故事和情感。

- 全文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