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旅行·在路上散文

《三十五岁日记》 二 善恶篇

2019-06-24  本文已影响1人  七户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是每个中国人幼年时都能背诵的经典,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自古至今,无数人为之争论不休。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荀子觉得,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当思想家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答案时,这种问题往往会升到哲学和宗教的层面。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佛家讲究,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诸子百家,心学家,佛家的观点,对于我这种平凡之人,只能学习,不去深解。

然而我自幼便接受“人之初,性本善”的洗礼,对于人性本善深信不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才渐渐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更加认了同荀子的观点——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

若人性本善,那恶从何来?

“虽然婴儿不能说话,但我自己曾亲眼目睹并知道它是善妒的。它的脸变得苍白、向自己的同胞兄弟投以愤愤不平的眼光。”这是奥古斯丁《忏悔录》中对于一个婴儿和同胞兄弟吮吸母亲乳汁时的一段描写。

我们儿童时期,在庭院玩耍时,见到小虫,蚂蚁,总是想把它踩死,说不出因为什么。我的一个发小,小时候痴迷于残害老鼠,壁虎之类的小生灵,手段残忍至极,只为了满足他的恶趣味。围观的小伙伴们不敢动手,但也看的津津有味。

人首先是动物,杀戮之心,是一种本能。

人类在成千上万年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叫做道德,也叫法律,也可以统称为文明。这种默契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最终趋于大同。形成所谓的是非观,这是价值观的核心,

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化,就是为了压制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恶意。

基督教和佛教的教义,都可以总结为与人为善。天堂和极乐世界,是善者的乐园。而地狱,则是放纵恶意者的最终归宿。

对于人类恶意的压制,有宗教洗涤,有道德约束,还有法律制裁,您还相信人性本善吗?

然而,为何《三字经》传承至今,每个小孩都在接受这种不一定正确的教育?那是因为教化如此,孩子们应当学的是“性相近,习相远”,而不是思考人性善恶的问题。我们不去修改“性本善”的原文,是成年人对孩子们最大的善意。

说起《三字经》,我想在这里提一下《弟子规》。

《弟子规》也是一本经典,但是一本糟粕经典。现如今少有人再去普及这本书,主流的教育文化中早已见不到其身影。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和组织,去宣扬《弟子规》,以弟子规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思想。我认为,这些人不配读书!

少时读书,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八个字嗤之以鼻,认为是典型的“拿来主义”。直到现在才理解,这八个字,是读书人的大智慧。少时的我,实在轻狂而又肤浅。

对于哲人的问题,我只留下点点感悟,不去过多思考。但我并不只在陈述人性本恶这个观点。

如果人性本恶,那善从何来?

最原始的善,来自于亲情,即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无私的爱。打破这种血脉局限后,善慢慢演变与人们对朋友,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全世界的爱。

在文明发展至今,善早已体现在所有正确的价值观里。那么,人性本恶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我更想分享一种快乐——与人为善。

有一次春运期间,我背着一个双肩包去往火车站的路上,碰到一对东北的老夫妻,他们是赶着回乡的打工者,背着大包小包,艰难的走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

我那时不赶时间,慢慢溜达,遇到他们后,我过去把那位阿姨的包接了过来,老两口有些诧异的看着我,连连称谢。

阿姨的包被我接过来后,连忙去分担大叔的包裹,让大叔的腰稍稍直了一些。

那段路很长,而我接过来的包真的很重。我把包抗在肩上,走在前面,不让他们看到我呲牙咧嘴的样子。老两口在身后一个劲儿的催我,说孩子,你拿个小包,那个太沉了。

我当时年轻力壮,有股倔劲,不肯换。后面两个老夫妻用东北最家常的语言“训”我:“这孩子,咋这么不听说呢!”

我听了之后,心里很暖很暖。

事情过去多年,我每次想起那对老夫妻,都会发自内心的开心。那时我发现,善良的成本很低,但是保质期很长很长。

小的时候总被教育,学雷锋,帮助他人,这种理念是被强行灌输的。只有当你真正帮助过别人才能理解,一个善举,会带给你和对方无穷的财富。

您认为我在写劝人向善的鸡汤吗?当然不是。

虽然我已体会到与人为善的快乐,但我时常在善与恶二者中相互转化。

生活中,我们总能碰到形形色色看不惯的人,看不惯的事。这些人和事往往会激发出我们的恶意,让我们以更恶的方式去惩罚他们的恶。

比如在网上,恶人恶事曝光后,立刻会招来恶毒的辱骂和诅咒,甚至发起人肉搜索,让其堕入人间地狱,永不翻身。

当事件有了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后,人们为了这场胜利欢呼雀跃,还有人为了作恶者收的惩罚不够而愤愤不平。

我也是其中一员,但我知道这只是我在道德高点的一次恶性的释放。

这种想法虽然奇特,但也契合一些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您可曾考虑过,为何有“绅士之国”之称的英国,盛产臭名昭著的足球流氓?为何严谨自律的日本,到处都是变态?

恶为人之本性,压制久了容易爆发。

对于善恶转化是否正确,我不曾深思。但我极度讨厌活跃在网上的那些“圣母白莲花”。人非圣贤,无法永远只有善性,没有恶意。

那些“圣母“们,便如荀子所说——其善者伪也。

明德修身,择善而从。

我对善念的感悟,源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很多年前,我在搭乘长途客车时,上来一个民工模样的人,正在往行李架上塞一个大包袱。他的包袱很大,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挤进去。而我的行李就在旁边,包里有一个精致的玻璃杯。

我看着他用力塞包,情急之下,突然来了火气,猛的站起身刚要发作,把他吓了一跳。他见我怒目而视,不知所措的憨笑了一下。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愣住,因为他笑起来的样子,特别像我同样在外打工的舅舅。

我并不认识眼前的这个人,但我知道,他也是别人的舅舅,或是别人的叔叔。如果我的舅舅因为一点小事被陌生人呵斥,我该有多么难受。

于是我连忙换了个温和的语气,说:“我的包里有个玻璃杯子,你让我先拿下来你再塞进去。”

那人连忙道歉,忙不迭的把大包袱拿了下来,并不停的询问,我的杯子有没有事。

杯子很好,旅途中,我与他的心情也很好。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愿每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其实,再多思考一下,对于那件事情,我是善是恶,只在一念之间。

我想很多朋友应该都像我一样,是那些经历过的点滴小事,让自己变得成熟的吧?

年岁大了,我的确变得温和了。我发现,当你温和待人时,也会被温和相待。

当然,事情也不会完全绝对。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免不了会碰到乱七八糟的事,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很多人做的很多事,超出道德之外,未及法律底线。

我们时常会在生活中和网络上遇到这种恶人。很多情况下你无法私自惩罚他们,因为你的惩罚极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从而在法律上让你变成更恶的人。

善与恶总是纠缠在一起,我们很多时候都无能为力。

以前我时常会给路边的乞讨者一些零钱,最早的时候,我还能看到乞讨者发自内心的笑脸。后来,那种笑脸见不到了。再后来,在我工作的都市,连乞讨者都见不到了。

那些骗子把人们的善心都骗走了吧,可怜那些失去生存能力的真正的乞讨者,无辜的被他们连累了。

熊孩子、校园霸凌、碰瓷、老赖等等各种新闻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我对其深恶痛绝。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有个小孩问神父,为何好人总是饿死在街头,而坏人却能逍遥法外?神父穷尽一声得出一个答案:让你成为好人,是上帝对你最大的奖赏,而让他成为坏人,是上帝对他最大的惩罚。

这像极了那句民间谚语:修桥补路的短命,杀人放火的儿多。

但我始终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当你为恶人恶事愤恨而又无可奈何时,这种信仰,是对自己的一种最大的善。

世事复杂,哪是一个人能想明白的。

我很喜欢那些暖心的瞬间。比如老人深夜卖花,人们纷纷买光,让老人早点回家。

我会经常跟朋友们分享这些故事,也分享自己与人为善的快乐。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