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体容忍不了非主流?
书接上回,(详情见《雅典民主杀死了苏格拉底?》)
民主这个东西存在了两千多年。对其弊端有认识者很多。提到弊端往往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云云,而主流又大多会举苏格拉底之死作为例子。
是按照历史记述是雅典城邦处死了苏格拉底,仅仅是这个分歧就足以处死苏格拉底吗?
当然对于很多学者来说这就是当然的理由,你们看看啊,号称民主的雅典,竟然对一个毕生都热爱学术的开山祖师处以死刑啊。只不过因为他提了一点点异议?这是多么不理智的事情啊,这不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吗?这还不是民主政体的巨大漏洞吗??这还不应该口诛笔伐吗??所以你看学术史上的对此抱有微词的人比比皆是。本来嘛,西方东方距离遥远,西方人的事情跟我们八竿子也打不着。奈何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啊,国内还有一帮子徒子徒孙也这么宣扬,这就和我们有关系啦。那就得掰扯掰扯啦。
那我们不禁要提出个疑问。既然苏格拉底是因为这个意见上的分歧才被判刑的?那为什么要等到他的80岁才判刑?他宣扬这一套已经几十年啦?如果说这对雅典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罪的话,为什么要让罪犯公然横行几十年呢?所以这里面必然有蹊跷!
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的雅典喜剧。当时的雅典流行喜剧。每年都要定期举办喜剧大赛,选出一二三等奖,基本上别说成年人拉,连孩子都会去看。有点类似现在的《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之类,基本上属于那个时代的全民综艺节目。还有点不同,当时的雅典的剧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传媒,其实和中国古代的带有说书性质的茶馆大同小异。都要评论时事,都要对当时的焦点人物评头论足。同样雅典的剧场也类似,你看看《云》、《科诺斯》里面都有苏格拉底的形象。苏格拉底是妇孺皆知的公众人物。所以在《申辩辞》里面我们才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那些宣判和控诉他的人才会说,你们从孩童时期就被我所深深吸引。这话还真不是吹牛逼。苏格拉底的言论到处可以听见,不是什么小道消息才能听得见,都是在公众场合。在雅典,可以随便嚼舌头根子,只不过苏格拉底嚼得比较自由。
那在喜剧里面苏格拉底是什么形象呢??基本上是笑料角色。基本上从现在的喜剧残篇来看,苏格拉底在同时代的雅典同胞心目中是一个滑稽的怪老头,有点可爱的市井任务。完全不是柏拉图笔下那光芒万丈的形象。当然成为喜剧诗人的笑料并不意味着苏格拉底的名声不好,恰恰相反这反映了他的著名的声誉。因为雅典人喜欢自己当中的非主流。同时喜剧诗人的笑料还有当时著名的执政官伯里克利,要知道当时那是连任最多的执政官,以及当时的上层社会和精英阶层。
如果因为传播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见的理念而入狱的话,苏格拉底那早就要被判刑几百年啦。所以认为苏格拉底的罪是个人理念和大多数人理念不和;不信雅典的神灵而导致的,不是受到了柏拉图的影响就是天真的书呆子。
那苏格拉底为何要被宣判呢?道理在于在他晚年的时候,雅典的三次政治事件,让雅典人突然觉得笑话不再可笑了。
在公元前411年、前404年和401年,一部分不满于现状的人由于在国内缺乏支持,就勾结敌人斯巴达推翻了雅典的民主政体,实行独裁,对雅典进行恐怖统治。而这群人的领导团体竟然就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中的贵族子弟以及精英阶层的子弟。在未得势的时期还秘密结社暗杀人民团体的领袖。在喜剧《云》当中的“苏格拉底化”的贵族青年鞭打他的父亲时说的一段话:“了解新的聪明的方式,能够蔑视现有的法律,这滋味真不错”。有了现实的原型了。雅典人的神经开始绷紧了,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苏格拉底的言论对于城邦的影响了。
在雅典没有检察官,任何人都可提出诉讼。所以三个公民其中还有一个皮匠师傅对苏格拉底提起诉讼。所以苏格拉底被立案了。
所以这本来也可以很好的应对,以至于无罪开释。苏格拉底要想无罪释放,其实不难。当时是由陪审团来投票裁决的,分两次投票;一次看是否有罪,如果有罪再投票量刑。而当时的陪审团的主流意见并不愿意给他定罪,因为这显然违背雅典的主流价值观,而且也违背雅典的法律和传统精神。而且目前看到的所有不利于苏格拉底的材料,都不足以为其定罪。而且看到的《自辩词》中的起诉书,可以说是软弱无力的。到底是触犯了哪条法律没有提到。很含糊。我们看看同时代的法律文献,都可以看到比如里希亚斯、德摩西尼斯等等的法律辩护记录,就可以看出触犯了哪条法律在法庭辩论的时候是很重要的。就这么弱的控诉词就能置苏格拉底这一个出了名的能言善辩的人于死地??苏格拉底完全可以抓住这一控诉违背雅典精神和雅典法律这一点大做文章,来获得审判的胜利。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苏格拉底是如何辩论的呢?
苏格拉底不仅仅瞧不起当时的民主制度还瞧不上当时的司法制度。他的最亲近的弟子赫尔摩其尼斯曾要求老师准备一份具有雄辩力的演说词以打动陪审团,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反而口出狂言,声称神谕说自己是最聪明的人。雅典无论多么聪明的人,无论名望,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学问家都是一群笨蛋。这显然激怒了陪审团,在当场就引起了两次集体哗然。这种辩论的结果就是第一次投票280票对220票判有罪。
苏格拉底为什么这么做呢?据《申辩词》可见,他说,”如果眼见着自己渐渐衰老、死亡,或者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是他自己选择了死亡,他在有意激怒陪审团。但是即便如此,陪审团还是相当宽容的,第一次投票结果相差不大,还需要第二次投票。按照当时的情形,只要付一笔罚金是可以免于死刑的。结果苏格拉底有一次激怒了陪审团。他建议对他的刑罚是宣布他为公民英雄,以后要由市政府免费供他一日三餐!至于罚款就交一迈那!以至于他的弟子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陪审团已经感到了苏格拉底对于此次审判的极端蔑视。所以第二次投票的时候便有360票比140票判处其死刑。也就是说原来反对他死刑的80人现在也被他激怒了。
当然如果苏格拉底像我们前面那样理性地申辩可能就背弃了他的原则。他本身就是瞧不起民主。如果无罪开释只会证明自己错了,雅典对了。如果从这一点说,其也算得上是杀身成仁。但如果据此说雅典民主导致了持异议的非主流判处有罪,则是完全说不通的。
所以,很多时候不过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已。事实远远不如如何传播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