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顺其自然“仙道骨”,及与苦口婆心“丧家犬”孔子的比较
孔、老各是儒、道始发人。他们的学说能够在其身后分别发扬壮大,与根基的深厚饱满分不开。
孔、老二者皆是令人敬仰的圣人。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情和价值观,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大不一样。
篇幅有限,今天我们先来了解老子的生平,然后分析比较孔、老二者之不同,以窥见圣人各具特色之面目。
1.老子的出生及受教育
老子原名李耳,字聃。出生于沦为楚之属国的陈国苦县厉乡一个叫曲仁里的村庄。李耳的爷爷曾在陈国做小官,年过花甲之后退居家乡。
老子之所以取名李耳,是因为生于一棵大李树下的他生来就有一对特大的耳朵。李耳父亲在他出生之前已经去世,母亲也被他“克”死于难产。唯有爷爷相伴,不过家道还算殷实。
李耳生来聪慧,但没有机会去官学。由博学的爷爷亲自教导。爷爷为人师表,给李耳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使他在人生起跑线不落人后。
2.外出闯荡首战告捷
转眼就是十四、五岁,李耳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去看看。
在外出闯荡的途中,他首先遇到了一位摆渡老者。这位老者语出惊人,让李耳明白了一些道理,如“仁义道德,刑律章法,圣人贤人越多,人心越贪,争夺和残杀也就多了。”
出生于摆渡世家的老人将李耳带到自家院子,李耳在此遇到了14岁的若薇。这位吃苦耐劳、美丽贤惠的女子,后来成为李耳的妻子。
3.拜学恩师
李耳暂别摆渡一家人。来到宛丘---陈国国都。这里的株林曾发生导致陈国沦陷的事件:司马夏征舒其父去世之后,其美丽的夏母与陈灵公勾搭遭人口舌。夏征舒长大后,杀了陈灵公。楚庄王便已讨伐弑君逆贼为由,一举打进陈国,攻破宛丘,抓住夏,处车裂之刑。
在这曾是滚滚风尘隆隆马声如今却虚静一片的土地上,李耳悟出:只有虚静,才能容纳一切,化解一切,虚静才真正起作用。
在留宿的旅舍,他遇到了郑国商人朴然,俩人结交为朋友。讲起自然之道,两人很是投机。也是在这个时候,老子听说了事后成为其师的常枞。
放鹿山上,一切自然而伟大,因为它不自以为伟大。在这里,李耳从师于常枞六年。好学的他总是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博学而谦逊的他总觉得自己在“道”面前,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他的学友包括夏里、尹喜,后者在他生命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4.学成及下山继续在过程中思考进步
就在李耳他们即将拜别下山时,来了两位客人,为晋国国君选拔人才。学子们就治邦强国各抒己见。夏里提出“仁政,礼仪”。尹和李都强调“无为”而治。尤其是李耳的言辞让两位来使吃惊不已心服口服。但是,他们最终择选了夏里。
这之后,李耳辞师南下,到了楚都---郢都。途经新蔡---沦为楚属国的蔡国都城,他看到一切破败不堪。遇到一位十分可怜的老乞妇,老子深有感触:战争,是为政者贪欲的产物,却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这使他再次感到无政的重要性。
接着李耳来到了云梦,这是楚王的狩猎场。在此不仅有楚王的骄世之马,还陈列这森森白骨,也不知来自何人。“其势强,必弱之征兆;强而又强,其必败”,这是他的预言。
经过几天的跋涉,李耳终于来到了郢都。此城最大的特色便是商业繁荣,比起中原人,这里保留了更多的自然本性。李耳觉得自己与郢都有息脉相通之感。
现在他来到乡邑上丘,并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款待。其人祖先来自先秦,因为秦国灭三族,用活人殉葬的大法让人受不了而逃出来到此地。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天然淳朴之风,富足而有生气。由此,李耳深感“小国寡民”之为善策。
5.救援老友,受人敬仰
当李耳来到下林时,遇到了小时候的好朋友曲寅。曲被迫离开故乡,现在又被戴上刑具,他在李耳面前面露惭色。李耳感叹穷兵黩武使人民水深火热,他决定去面见楚王。
他向楚王说道,“大国以谦下对待小国……以德服人,则如处百川下游的江海。小国归顺,理所当然。”楚王听罢,若有所悟。
再见曲寅,已除去刑具。众人对李耳油然而生敬畏之心。
6.重返宛丘,娶妻若薇
回到宛丘,李耳发现,由于没有了战乱,这里的人民生活比以前好过多了,表情也轻松多了。于是他感叹,“国中安定,人民日子才会兴旺,财富才会积累起来。”
来到渡口,若薇经过这几年已经长成了楚楚动人的姑娘。“男女爱情本也在‘道’中”,李耳与若薇结为夫妻,带着她上路。
回到故乡,得知爷爷早两年已经病故。李耳凭吊了爷爷坟冢,内心深为触动,得出有关力量、刚强、富有、志气、长寿等哲理。他感到爷爷虽死犹生。
对于李耳读书而没有做官,宛丘人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淳朴自然。这样,夫妻俩得到了承认。
这时的李耳,声名鹊起,不少年轻人都愿意拜在他的门下。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在曲仁里形成了。
7.生子谋职
儿子李宗的到来,使夫妻俩的生活开始拮据起来。这时候,由尹喜推荐,楚王下令李耳前往洛阳任周守藏室吏。在此期间,李耳精诚敬业,事必躬亲,以身作则,尽力为藏书挽回损失,并为其扩充内容。
李耳首次为官,心境并未变化。他所追求的,仍是形体与精神的统一。
有一次,景王召见,李耳照常谈论道行,甚至说,“以清净无为的办法治国……我无贪欲,百姓就会淳朴……”。这种说法使气氛一度紧张。还好最终无事。
又过了一段时间,景王驾崩。王子朝与王子猛之间勾心斗角,使朝廷动荡不安。景王尸骨未寒,兄弟即陷入厮杀,这使李耳感到悲伤。
8.子离妻丧,孔子问礼
渐渐长大的李宗开始表现出他的兴趣所在:尚武。他曾只身打死过一头豹子,并常被邀请出去参加战斗。最后,李耳只好送他去宋国求学。
6年之后,王子朝将败,他使出调虎离山之计,卷走了藏室里的书前往楚国。这使李耳伤心欲绝而又无能为力。于是,他带着若薇回到了曲仁里。
1年后,若薇病故。
又过去几年,洛阳突然来了诏书,让李耳重任旧史官。他再次尽其所能搜集整理充实藏室。
这时候老子已经开始老了,刚过30 的孔子成长了起来,前来问礼。
9.铭记金文,告老还乡,论道讲学
老聃70多岁了,他完成了工作,告老还乡之前,他再次来到后稷庙,瞻仰右阶前的那尊金人。金人背后工整地刻着一篇铭文。这,是老子每次必读的。
回到故乡,老子受到欢迎。一位徐姓老哥送来了一位叫徐甲的年青人,给老子做陪侍。
一天,县正来访,这位县正颇为清廉正气。他邀请老子倒苦县城中论道讲学,李耳思考之后,答应了。
第一次讲学,人不多;第二次,人数加倍;第三次,人数众多。好道的风气使苦县民风质朴,人心纯净。人人都景仰老子。
10.最后的岁月
一天,曲寅来访。旧时好友回忆往事,乐在其中。半月后,曲告别。
不久,86岁的老子生病了,一躺就是两个月。正值楚国内乱,陈乘机兴兵伐楚,楚反击。战火烧到了曲仁里。
老子决定外地出游。他首先来到洛阳,造访故地。然后前往函谷关,准备去见那里的好友尹喜。途中经过恶虎岭,而无事。后被人传言恶虎见了他都不敢乱动。
来到函谷关,见到尹喜,后者劝老子著书。于是,我们才得以见到《道德经》。
之后,老子继续前行。徐甲找到了心上人,只剩老子只身独行。无人知晓他去往了何处。
或许,他真的得道升天了,也未尝不可能。
老子---顺其自然“仙道骨”,及与苦口婆心“丧家犬”孔子的比较与孔子学有所成后推销自我的旅程不同,老子是在闯荡天涯的路上不断成长,不断感悟。他的人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孔子为了让各国君主重用自己的治国之道,各方游走,不耻为“丧家之犬”;
而老子每次的为官,都是被邀请。
孔孟要做的是与君主打交道,他们所谋职权,有左右君主意志之意;
但是老子的职位,不仅低下,而且基层,是实干---善用自己的学识整理、充实藏书馆。当需要面见君主时,也是形势所致---为救老友,或者君主前来问道。
孔孟之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是官学必考项目;
而老子的道学,则总是旁门野道为人偷学之术。
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两者却不相上下。都包含养身治国,前者重外在表现,后者重内心力量;前者重实,后者重虚。
因此,给人的感觉:虽然有“地狱不空,我誓不成佛”的豪壮感,孔子始终苦口婆心如“丧家犬”活得沉重,;
而老子一直顺其自然,有“仙道骨”,活得飘逸自在。
参考:《老子的故事》 陈健著 华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