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忙碌再也不是我的借口
做语文老师的时候,也读书也写作,但都是偶一为之,不是有硬性的任务需要完成,就是有强烈的感触需要表达,总之,读书写作离我的生活还有些遥远。
语文老师+班主任的黄金组合几乎陪伴了我的教师生涯,与此配套的状态就是永不停止的忙碌,八小时之内日常事务忙得不可开交,八小时之外备课批作业,循环往复。忙碌,成了我不读书不写作的主要理由。
送走了两届高三毕业班后,我感觉到了深深的不满,那是一种被自己掏空的不满。继续这样教下去,我给不了学生更多,究其原因,我缺乏及时补给,库存严重不足。解决这种困境的办法就是找一个时间好好读书学习,当时我能想到的途径只有一个,通过考研让自己拥有三年纯粹的充电时光。
心动以后是立即行动。两年的努力换来了考研的成功。离开舒适的小城市,走进心怡已久的复旦校园,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带着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对自我提升的强烈愿望,静心修习,刻苦攻读。每次年终拿到奖学金,都会对自己说,没有虚度这一年。然而,如今想来,那时候的读书写作,都集中于专业研究方向上,为了完成某一课程而读书而写作,专精有余而博采不足。对于教学中的语文老师来说,专精与博采同样重要。
直到做了语文编辑,面对中学语文教学这个更广阔的学术领域,面对学问扎实、专业精深的语文名师和专家学者,我深感自己在读写方面的偏狭与欠缺。为了更好地做好杂志出好图书,我必须沉下心来继续读书学习,不仅要往精深方面钻研,还要在博采上下功夫。
然而,遇到的首要问题是:我有充裕的时间吗?回答仍然是没有。八小时之内在办公室忙碌日常事务,分身乏术;八小时之外在家静心看稿,不得休息。不仅如此,没有了老师的寒暑假,只剩下经常加班加点的法定假日。盘点下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
我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怎样将读书写作坚持下去?反反复复地问自己。既然编辑工作比教师还忙碌,我是否有理由不读书不写作呢?在一次与作家林贤治的通话中,我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对我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做编辑的,一定别忘了一边做书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和作者。在林老师也许只是平常的一句嘱托,却在那一瞬间击中了我想要懈怠的心。
从那以后,我捧起了书拿起了笔,把读书写作变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没时间就挤时间,地铁成了我阅读写作的主阵地,手机备忘录是我持续码字的笔记本。睡觉前起床后是我不断输入输出的好时段。既不影响我正常工作,也不影响我按时休息。
从那以后,我享受着工作的乐趣,也享受着不断成长带来的幸福。再也不会为自己找借口不读书不写作了。我体验到了鲁迅说过的那句名言的内涵:“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很多人都羡慕别人的成功,却不知,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有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除了极少数天才,大多数人都付出了常人想不到的艰辛,这里有孤独寂寞,有疲惫心酸,有冷嘲热讽,有忍痛割爱……能忍受和接受常人不能忍受和接受的这一切,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激发出内在的动力,向着自己的理想生活迈进。
很多人心里向往着成功,口中诉说着成功,眼睛却盯着电视屏幕不肯落下一集电视剧,手里拿着手机,只要有空就一刻不停地喜刷刷。殊不知,这样的时刻,那些努力上进的人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听课,不是在笔耕,就是在健身房挥汗如雨。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绝对公平的,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所不同的是,人们对时间的利用方式。有人说,看一个人有没有发展,只要看一下他是怎样利用时间的就可以了。对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
会利用时间的人,会让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不会利用时间的人,只是每日机械地重复着昨天的事情,疲惫着昨天的疲惫,年复一年,没有多大长进。
只要愿意,忙碌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不进取的理由。不信,可以试一试。人要活得有质量一些,哪有不忙的呢?除非想停止成长,一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