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乡情的油馍馍
时常惦记家里的油馍馍,那是一种儿时的记忆,是一种思乡的情结,更是深深烙印在味蕾中的妈妈的味道。
因为疫情,有好些日子没有回去陕北了。前两天老爸寄东西过来,说放了点软米面在里面。老爸说:你妈惦记你好久没有吃油馍馍了,孩子也喜欢,收到东西自己试着做点吃。老妈又在微信里不停的指导我们怎么做,直到我们吃到嘴里他们才安心了。
父母对子女,那份细微的爱,深沉的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刻在骨子里了。
油馍馍是我们陕北的一种风味小吃。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味道甘甜、可口。是陕北人最喜爱的食品之一。陕北油馍馍于2013年6月被录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似铜钱的油馍馍有富裕吉祥的象征意义。我们陕北方言叫油活拉,意思是没有具体规定的油炸食品。
记得小时候油馍馍只有在过年,还有过生日的时候才能吃到。那时候我的家庭算不上富裕,但也并不拮据。过年前大概提前半个月长辈们就开始准备,泡上软黄米,等泡好了,上碾子碾压成粉,一筛子一筛子筛出细微的面粉,我们小孩子就负责推碾子,一个人推不动,就多几个孩子一起推,分红明确,效率很高,参与了也就很有成就感。黄米粉准备好了开始和面,兑上少许白面粉,再发酵,然后擀成一个大大的长方形,用喝水的杯子扣个圆,在中间用顶针挖个小孔,一个油馍馍胚子就做好了,准备好很多胚子就下油锅炸,吹起来胖乎乎的一个油馍馍出锅,起初的几个被馋了许久的小孩子们一下就吃光了,解了馋剩下的就可以存起来了,家家户户都会做上很多,少的三四十个,多的好几百个,用高粱杆串起来,放在室外,在陕北冬日的天然冰箱作用下,很快就被栋住了,然后藏在不生火的屋子里,慢慢吃,可以解冻直接吃,也可以上蒸锅热一热,可以吃到正月十五左右呢。
生日的时候就会做的少了,当然也要分时间,热天自然少一点,正好碰到冬天就和过年的一起做了。也会做成油条等其他各种形状的其他食物,米面的成分让它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后来来到南方,形状相似的面窝太生硬,一直没有吃习惯。甜甜圈又特别腻,偶尔吃吃还行。之前去北京生活的一年,门口君达小吃的油饼却是最接近油馍馍口味的了,时常去吃,都快成了我们家的小厨房了。
对一种食物的执着,大概就是根植在骨子里的一种念想,一直在,便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