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应该畏惧人工智能吗?
从人工智能角度来认识我们自己
——灵遁者
在未来,一个人会爱上机器人吗?我说会的。在未来,机器人会比人类聪明吗?我说会的。在未来,机器会取代大多数作业工种吗?我说会的。人类应该恐惧人工智能吗?我说不应该恐惧。
人工智能的出现,很多人会思考的不是如何定义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而是如何定义人?什么样的智慧产物,可以称之为人?从这个角度讲,人工智能的出现,值得我们思考自己,而不是未来!思考清楚自己,比恐惧未来更重要。人工智能就给了这样的契机。
今天我们来思考一下,人类自己,以及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你如何定义人类?定义我们自己?显然这是个头疼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清楚定义自己,又怎么把人和其他智慧产物严格区别开来呢?
我这样来引导大家吧。先把问题转化,再做定义。如何定义人和人类?这个问题先可以转化为人是什么?这个时候,答案就很简单,人是一种有机生命体。那么问题来了,生命是如何定义的?这是人与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的第一个定义的区别。
而生命的定义是这样的:具有能量代谢功能,能回应刺激及进行繁殖的开放性系统。生命个体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依靠基因的随机变异不断地向现实作趋同演化。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现代生物学给出的一般的科学定义大致上是这样的: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的复合现象。
在这里,其中任何单一的现象都不是生物所特有的。许多植物的种子能保存相当长的时间并不出现生命特征,如古莲子、缓步类动物等可能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并不进行新陈代谢,当条件适当时其就会出现生机。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叫“生命”。
所以其实生命的定义也不简单。但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我们很清楚,人之与人工智能从生命的定义,就有一个天然的差别,那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机器人所不具备的。
可能你又会发问了,生命体的自然属性如何定义?自然属性:是自然科学中自然界、生物界方面的事物本质的面貌、规律、现象,对人脑的反应和认识。
其实这个定义并不好理解,也并不好和人工智能做比较,因为人工智能也可以对事物的面貌,现象,规律等作出反应。所以生命体的自然属性,还强调先天存在。而机器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先天就存在的,否则就不会加上“人工”两个字了。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对比,婴儿饿了会哭,这是先天的本能,不用学习。机器人呢?你首先得让他懂什么叫“饿”。婴儿能感受到冷热,而机器人呢?各位,“冷热”和“温度”是两个概念,两种体验。人是通过冷热感知温度的,机器人是通过温度,知晓冷热的。但他们是否真的体味到什么叫“冷热”,而不是我们通过温度,告诉他什么是冷热。这是不同的。
而这种自然属性的获得,是通过几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这是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所不能重复和重走的路程。所以自然属性的定义,其实也包含了生命体发展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而言,刚出生的婴儿,就比现在最牛的人工智能先进。
现在从生命回到人,再来一轮新思考。显然人作为一种具体的生命存在物,我们自己认为是很独特的。现在我再来问你,上面的提问,应该如何定义人?
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认识清楚,问题是什么?你要认识到,这是综合性的问题,不是人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就是说,你不能单从生物学,人类学,文化或者精神角度定义,而是要给“人”一个综合性的定义。无疑,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从哲学角度,给出了定义。哲学被誉为各个学科的总和。
所以人的定义在马克思看来是这样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可以这样来定义人:人是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高级生命体。
那什么是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最初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甚至超过人的智能。
再详细一点,看看现在的科研工作者如何定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
关于什么是“智能”,问题就多了。这涉及到其它诸如意识、自我、思维(包括无意识的思维)等等问题。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人工智能不能脱离这一点,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对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关于动物或其它人造系统的智能也普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课题。
尼尔逊教授对人工智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而另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或机器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这些说法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AI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这是因为近三十年来它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自成一个系统。
上面有一句话很重要,那就是人工智能在本质来说,还是人的智能。而人是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体。所以人工智能从诞生那天起,就不简单。不能把它单一看作计算机科学。它涉及的学科是人类涉及的所有学科。这点上没有区别。在某种程度上【现在还不是100%程度】,人工智能就是在“继承”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思维观点看,人工智能不仅限于逻辑思维,要考虑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才能促进人工智能的突破性的发展。而单靠数学和逻辑是做不到这点的。因为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有一个词叫社会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用来刻画具体社会的整体性、社会结构及内部相互作用复杂性的综合概念。指社会是由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各种因素在相互作用中构成的有机统一、不断活动和发展着的物质形态。
马克思最早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研究并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范畴。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应用这一概念时说:“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而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内容极其丰富和复杂,汇总了全部社会生活和过程,既包括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即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也包括不属于或不能完全属于这三大领域的其它社会要素,如以一定社会纽带联系起来的家庭、氏族、阶级、民族等人群共同体,以及语言、教育等社会现象及其关系。
各位,读了这个你就知道了,作为有机体的人类,形成了有机体的社会。而人工智能要超越人和人类,往往也不能从“单个”去比较,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性的比较。
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还达不到自发建立社会性系统。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是以“人”为纽带,来服务人的。这是目前的情况。
结合自然属性来讲,目前人工智能,也不具备自我意识,自然生长,自我繁殖,自我开拓能力。但各位,注意两个字“目前”,目前是这样的,不代表未来还是这样的。因为人工智能从诞生到现在,大概短短50年时间,发展迅速,取得很大突破进展。
那么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机器人在未来不再是某种程度上“继承”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总和。而且100%继承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总和。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我不希望用更官方的语言来回答你。我将通过一系列思考和案例,来说明这点。
有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叫特修斯船。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问题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了解和认知人工智能很重要。
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
这个问题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保持原来的名字。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
我是这样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研究物体和人是不同的。物体没有“我”的概念,我是不是我了,它无法判定。判断的人是拥有船的人。和量变到质变是有关系的。和真伪也有关系。根据我前面的章节,人性公理六:真伪的概念存在,但无法界定。也可以这样表述,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识的,即人的意识一定有非理性的一面。也就是说,这种界定这船是不是特修斯船了的标准是不存在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会决定这种反应。所以现实生活中,你说它是也行,不是也行。
但从联系的角度来讲,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即使换了全部零件后,它还是特修斯船。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我的答案是都是真的。就好像双胞胎一样。
全部零件替换之后,我们可以说这船继承了特修斯的全部。即它就是特修斯船!但你也可以说,不是。这就是矛盾的存在。就好像说,乐队的所有成员,都换了,这个乐队还是之前的乐队吗?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不是了。因为乐队的灵魂人物没有了。比如说beyond乐队,黄家驹去世之后,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个乐队已经少了它该有的灵魂了,不在是原来的乐队。所以说判断此问题的标准不唯一,这种根据来源于矛盾性。
你现在40岁了,从生物学叫角度讲,你出生时候的器官,组成器官的每一个细胞,其实已经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更新换代了。你难道说,你不是你了吗?我们通常的认识是,小时候的你,和现在的你,是一个人!
现在回到主题上,而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抽出一个人代表人的词汇,我们一般以“灵魂”或者“思维”来说的。那么可能在未来会有这样的情况。就像电影《致命伴侣》里面的情况,女主人阿梅莉亚瘫痪,但大脑没有损坏。科学家把她的大脑移植在仿真机器人中,那么这个机器人是阿梅莉亚吗?
当真的有阿梅莉亚这样的人出现的时候,你会发现,前面内容关于生命和人的定义,都不严谨。这本身就是一种指向,人是难以定义的。就智力而言,显然阿梅莉亚与人无异,甚至高出人类很多。她是人吗?
我的回答是的!她是人,如果人以思维来判断人是不是人的话,那么她具备人的一切思维。她也继承了人的自然属性,有感觉。但感觉肯定有了变化,不再是真正的人的感觉。就好像正常人,装了假肢或者人造血管啥的,你会认为他不是人了吗?
更关键的是,她有性能力,她有爱的冲动,她有自我意识,自我成长。如果她是你的老婆,你会认为她是阿梅莉亚吗?
电影中的男主人还是不认同她是阿梅莉亚,他认为这是操控的。最终他开枪打死了阿梅莉亚,然后自己自杀了。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阿梅莉亚的爱。可是真正的阿梅莉亚真的死了吗?阿梅莉亚自己坚信,我就是阿梅莉亚。仿真做到了什么程度呢?她甚至流出了眼泪。有人的大脑,却没有人的躯体,这样的人是人吗?
有人的躯体,却没有人的思维,这样的人是人吗?就好比一个从小独自生活在黑洞的孩子,他什么也不知道,被人发现了。他像一个动物蜷缩着,他不具备人所具备的各种思维能力,他是人吗?人的感情会在心理上,赞同他是人。但他其实和动物没有区别,就像一条狗。当他重新返回社会,开始有了一些人的认知,这时候才算得上是一个人。所以人其实不是天生就是人!人天生具备自然属性,但不是天生具备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又是人必须具备的。阿梅莉亚具备人应该有的概念属性,社会属性。也具备部分自然属性,那么凭什么说不是人呢?你可能说,她不能自我繁殖,而自我繁殖是人自然属性的最根本的能力。这个观点不错,但是人也有不能繁殖的。再者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女人的子宫不是唯一的孕育生命的场所,人类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了。
电影的结局也很矛盾,替阿梅莉亚移植大脑的科学家爱上了阿梅莉亚。他要求阿梅莉亚和他远走高飞。这说明科学家认为阿梅莉亚是人。而阿梅莉亚嘴上同意了,但她还是思念自己的丈夫。这不是正是人的表现吗?
我再来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点像《黑客帝国》中的情景。比如说有这样一个克隆人。他从小在培养液中成长,在这个地方,有成千上万个他都在培养液中。他虽然处于沉睡中,有点像催眠状态下,一直没有被唤醒。
但他的大脑活动,一直是进行的。从小到大的情况,一直是进行的,没有任何中断。这个过程是通过电脑连接他的大脑,给他一个特定的编程,这个编程内容,就是他所成长所经历的内容。也就是说,他会认为自己不是在沉睡中,而是一直生活在现实中。自己经历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只有我们知道,那是编程,那是智能设计。其实不难理解,一个从未从梦中醒来的人,你如何让他理解现实?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我们需要他了,把他唤醒了。你觉得他会困惑吗?相信我,他不会困惑。他走在街上,看到咖啡店,看到美女。都会想,这个咖啡店我来过,这个美女很眼熟。看到一个和自己母亲长的一样的人,会上前去问:“妈,你怎么在这呢?”跟我们正常人的表现是一样的。
只有当他了解了编程这个事情之后,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来生活中虚幻中,生活在电脑中,生活在信息中。那么问题来了,他是人吗?显然是的。拥有人的身体,拥有人的思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他都具备,那他为什么不是人呢?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前面关于人性的总结中,第六条里说:真伪的概念存在,但无法界定。可以补充一句,除非你知道什么是真伪!
我们再把这个故事深化一下,这个在培养液中的克隆人,在虚拟的世界中被培育着。也就是说,他住在一个智能网络里,从小长到大,记忆中有自己的模样,父母,老师,妻子……有一天,我们唤醒了他,让他在虚拟网络中做一些事情。你觉得他会认识到自己不是人吗?答案是他永远认识不到。因为我们设置了万有引力在虚拟世界,也是万有的,一切感觉都是真实的。然后你还可以脑洞大开,幻想人类此刻就是活在虚拟世界中。有人给我们编程了。你怎么想这个问题。
其实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想象是个好东西,假象我们创造了一个人在虚拟世界中成长,他在虚拟世界中具备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仅仅是想象。这种幻想的难度性,对于现在来说,可操性为零。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人类的争议。就像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说:中国科学家首次成功修改人类胚胎DNA,引起巨大争议。对于这个新闻,你怎么看?
显然这个新闻的争议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争议,本质上是一致。通过修改DNA一部分仁可能会变成“超人”,会不会成为人类的“统治者。”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不会超越人类,从而统治和杀害人类。这是一个担忧,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其实这个问题,最终不会成为问题。因为人类擅长做选择题,也懂得失之道。人类不会因为害怕,而选择停止前进。人类正是害怕,才选择勇敢前进。人工智能是一个勇敢的方向。
和当年原子弹,氢弹的研究没有本质区别。和现在试图改变DNA也是一理的。人工智能在发展,人也在发展。人工智能在多方面超越人类是可行的,统治还是不可行的。
就好比人类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原子弹”,而不是让原子弹“控制”自己。但谁能保证,我们自己研究的原子弹,永远不会杀死自己呢。因为人有不理性的一面,这是人的天性。人能认识到这样的天性,所以就会抑制这样的不理性。怎么抑制呢?用制度和关系来制约。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打开发射原子弹的钥匙只有一把,在总统手里。但要发射一枚原子弹的过程,不是总统一个人说了算。有将军,有议会,光有钥匙没有密码还不行。所以这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的稳定性,往往大于一个人。当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不能统一形成这样的系统之前,人工智能不能统治人类。
当然如果人工智能具备自我意识之后,会产生反抗。也许会造成伤害,甚至杀害。这就像养了“白眼狼”是一样的。弑父杀母的人也有,但人类就因此不再生育了吗?显然不会的。相反,如果问题出现了,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跟着被研究出来。
我在网上,还看到一个机器人四大定律。这个想法和出发点很好。但有时候变化总会超出认知。不过看看这个知识,是很好的。
大概是这样的,就是说在编程的时候,就给机器人注入这些不变的“信念”。
第零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除非这违反了机器人学第零定律。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零定律或者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零、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有人这样评价:三定律加上零定律,看来堪称完美,但是“人类的整体利益”这种混沌的概念,连人类自己都搞不明白,更不要说那些用0和1来想问题的机器人了。
其实这个评价正确,但还是低估了人工智能。如果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齐平,即使有这四个定律,也不能保证他不伤害人,或者它不遵从别人的命令而不伤害人。
比如遵从命令送一个包到广场上,其实里面是炸弹。那么对于机器人而言,它没有想过要伤害人,但被利用来伤害人。和现在人肉炸弹有区别吗?绑着炸弹的人,不聪明吗?肯定聪明啊。被诱骗,被胁迫……都是聪明者才会有的。一块石头是不会被诱骗的!
显然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三种途径。一是纯模仿和设计,完全走人工路线。人脑的复杂程度,是亿万级神经元的交汇,才能形成现在的智能。而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要达到这个级别,路还很远。虽然芯片的发展不断取得突破,1平方毫米中可以塞下1亿个晶体管。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芯片更加智能,处理数字,图像,视频以及识别等功能不断加强,各种能力融汇贯通,意识就可能产生。只不过这个过程,人类走了100万年。而人工智能只需要200年。
其中两种途径,就是直接让人和机器人融合。比如将一些将死之人的大脑进行移植。再者就是借助DNA技术,通过修改DNA来修改人,并且人为再加入人工智能元素。形成超“超人”和“超技术”融合。
这个时候,这种“超人”可以统治人类吗?其实答案是和上面的答案相通的,依然是不能的。统治是一个社会性词汇,是需要阶级基础的。如果一个机器人足够聪明,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比人更理智,更文明,更善良。
当人和机器人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人和机器人就难舍难分了。所以人工智能也是人了。所以其实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统治人类的担心是多虑的。但确实应该谨慎。就像我们开车一样,如果控制不了车,那么车就会翻下悬崖。我们研究人工智能,就是希望,当我们控制不了车的时候,车还能自己控制自己。
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必然的,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工人阶级的数量,会急剧减少。人类将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探索性工作。
从最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人最该担心和害怕的是自己。比如人类真的应该好好计算一下,目前的地球资源可供人类用多少万年?地球能源再生的速度,是否可以和人类消耗能源的速度持平。地球环境是在持续恶化,还是持续变好。可能人工智能的出现,会更加帮助人类认识清楚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地球。它们拥有人类大脑所不可比拟的计算能力,探测能力和预估能力。
还有一个点,大家要知道。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了,一个人的世界是没有社会的。但两个人就有了。
如果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女人,一个男人。这是一个仿真机器人,拥有人类大脑,但不具备生育能力。这个时候,对于这个女人而言,仿真机器人就不是人。因为人类就此灭亡了。可见自然属性,对于人而言,有多重要。但倘若这个男人不是仿真机器人,即使他不能生育,这个女人,也会认为他是人。只是这是人类最后悲哀吧。
所以在未来,一个人会爱上机器人吗?我说会的。在未来,机器人会比人类聪明吗?我说会的。在未来,机器会取代大多数作业工种吗?我说会的。人类应该恐惧人工智能吗?我说不应该恐惧。
摘自独立学者,科普作家灵遁者心理学科普书籍《探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