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太庙,每事问(学习分享篇)

2021-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人淡如菊chen

从昨天开始素读论语第四轮,大家已经在紧锣密鼓中做好准备了。第四轮,在前三轮学习的基础上要对孔子的言行有所感悟。当我读到“入太庙,每事问”,还是有点儿小感悟

孔子进了太庙,对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孔子是很知礼的,对周礼十分熟悉,但遇到不懂的还是要问。孔子的知识之所以渊博,与他的“每事问”不无关系。

不懂就要问,就要学习,这就是“知礼”。 孔子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和他对周礼的恭敬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里面讲到,孔子是礼的复兴者,他讲“吾从周”,周礼在孔子这里是属于最完备的。他矢志于此,对于周礼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孔子进入太庙以后,很多事情他要问,这里面有原因的,那便是——学 问。因为在后世,也就是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在太庙当中的礼,已经不对了。比方说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久居其中也就不觉得了。古时候有句话就说,你经常在咸鱼店里面待着,你也闻不到臭味了;你经常在芳香的地方待着,你也闻不到香味。

但是我们应该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体会,在现在的社会里面,人们的这个礼貌,是比较缺乏的;这个礼节,也是比较缺乏的。真正的礼都是比较稀少的。

有的时候看到人们,好像是非常多的礼节礼仪,但是实际上,那个礼节,往往有许多虚假的东西在里面,这个会在后面的地方讲到。比如,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你做一件事情,对领导对上级礼节特别之完备周全,这种时候,别人会以为你是在拍马屁,是在巴结。

我们现代社会,大家可能见到更多的是这种并没有带着真正的诚心实意去做的这种礼。我们看在孔子的时代,比方说在鲁国就有季氏三家,这三家大夫从自心来讲,并不是真正地按照礼来做的,已经开始慢慢出现礼崩乐坏的这个情况。礼崩乐坏听起来好像和我们大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我们从现代的社会当中就能体会到。

当一个社会当中的人缺乏礼的时候,比方说经常遇到粗鲁的人,经常遇到不讲礼的人,实际上这个不讲礼,它也会慢慢地变成我们平常讲的不讲道理。”礼“其实和道理的”理“是相通的。如果人们不太讲究礼仪、礼节的话,慢慢也就会变得不讲道理。不讲道理呢,轻则就变成了粗鲁,如果是严重的话,变成了无赖或者是赖皮。

孔子进入太庙当中,每件事情都问。一个是因为太庙当中的很多的礼是不对的,通过这种问的方式,也可以让人们去思考一下,这个东西是不是对的?

就像我们平常碰到有的人,他跟我们说话比较粗鲁,比方说现实生活当中,我见到一个晚辈和他的长辈在说话的时候,总是用你怎么怎么样,从我一个旁人的角度来听呢,听起来就非常难受。因为这个其实就属于无礼的地方。这种无礼,可能这个大人也习惯了,晚辈可能也习惯了。但是这个礼确实是被损坏掉了。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什么呢?我们讲”父父子子“,做父母的应该有做父母的样子,做儿女的应该有做儿女的样子。在我们日常的言语当中,既然发明了这个尊称,也有谦称,对吧?讲您怎么怎么样,讲在下怎么怎么样,我们在用您的时候,就表示对他的一个尊重。在德语当中,也有尊称,叫做Sie,那也有普通的称呼,叫做Du,德国人他们就会笑话英语,说这个英语呀,不管谁都是You。实际上我们知道,即便在西方也很看重礼。在中国,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文化当中,这个礼,无论是它的内涵,还是它的表现,都非常之丰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

孔子在太庙里每件事都问,实际上是启发人们。比方说我碰到了晚辈和长辈说话,不尊敬,我只是举这个例子,讲他用词上面可以看到,实际上你见到一点,也就可以知道一面。如果他说话的时候,这个尊称没有用,你大概也就知道其谈话的内容里面尊敬的成分也会缺乏很多。

现在的这个社会,可能无礼的人会比较多,但是无论是这个无礼的人本身还是被对待的人,可能都不觉得。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经常在一个卖咸鱼的作坊里面待着,时间长了,咸鱼的味儿很臭、很腥,待的时间长了,可能也就不觉得了。当社会上的人都是这样粗鲁地说话的时候,你可能也就感受不是那么明显了。(学习分享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