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我知识太少,几乎不看书!马云:我对钱不感兴趣!
人生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2018年11月12日下午,华人世界的顶级武侠小说家、《明报》创办人金庸(原名查良镛)的追悼会在香港殡仪馆举行。
作为金庸的忘年交和铁杆粉丝,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赶赴现场作最后的道别。
「一人江湖,江湖一人。马云敬挽。」
这是马云的吊唁。
逝者已矣,来者当追。
众所周知,马云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
马云从小就有一种“侠气”,看早年的电视新闻节目,在马云很年轻的时候就敢于去制止偷井盖的坏人。
人在默默无闻时候的表现应该就是他的真性情吧。
因此,马云和金庸能够一见如故、投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金庸的每部武侠书我都不止看过一遍,我的梦想就是成为武林高手。」
后来马云创办阿里巴巴,就把金庸的武侠文化带入了企业经营活动当中,比如马云的绰号就是借用了《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剑宗高手风清扬的名字,马云接班人张勇用的绰号是《天龙八部》中的逍遥子,而阿里巴巴的办公场地也叫“桃花岛”、“光明顶”......
2000年7月29日,金庸和马云初次会面,金庸就手书「多年神交,一见如故」八个字送给马云,从此两人结为忘年交。
后来多番相会,阿里巴巴早期举办国内互联网行业的论坛「西湖论剑」,金庸还特意赶来为小老弟站台。
金庸去世后,马云发文悼念,只因一个“侠”字,结缘半生,「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
先生其文也大,其人也真。我爱先生之文,爱它侠肝义胆,光明涤荡;我爱先生之人,爱他儒雅敦厚,赤子之心。初见先生,我如话痨,一人絮叨三小时,先生只笑着听,此情此景,如在眼前;此情此景,再难重现!
可见马云对金庸的热爱之情。
用武侠小说中的话说,马云是个天赋异禀的奇才,他看金庸武侠,他练太极拳,都可以从中吸取精华,为己所用。
「阴和阳,物极必反,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化,什么时候该聚。这些跟企业里面是一模一样的。」
太极拳给马云带来许多哲学上的思考,这些中国文化传统的东西都被马云化作了阿里巴巴的文化根基上面了。
而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也给了马云和阿里巴巴非常大的精神感召作用。
「创业,便要做别人做不得之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人,便要至情至性笑傲江湖;朋友,便要肝胆相照至死不渝……惟愿,家国情、侠客梦、浩然气,融入阿里血液,化为百年精神……变成先生留在这个世界的另一种遗产,走完102年。」
一群有情有义之人一起做一件有意义之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言既出,此后经年,去挑战,去抗争,浑身是伤,屡败屡战,忍别人不能忍之委屈,成别人不愿成之事,唯不愿忍江湖不平正气不彰,少年心,英雄梦,惟愿我们能如先生书中侠客,以肝胆豪情行走于这天地之间。
湖畔大学的梁宁说过,「一个人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结构,一个人的精神结构会影响一个人的所有人生选择和决策,而这些选择和决策,构成了一个人的一生。」
马云的所作所为,竟然可以在金庸这里找到精神的资源和营养,无怪乎金庸对马云格外看重,并赐字“天行”给马云。
可以说,金庸是马云的良师益友,而马云和金庸的交往,也对马云的精神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阿里巴巴初期的发展阶段,马云曾经去参加了很多期的电视节目,节目是针对年轻创业者的,马云作为评委贡献了许多精彩的评点和金句。
有一次,马云就突然提到了金庸先生。
马云说道,我当年到金庸澳大利亚的房子参观,满房子的都是书,我问他二战的情况,他给我讲二战的时候,澳大利亚战争是怎么打,澳大利亚军队是从哪儿布阵,我佩服得一塌糊涂,最后我问他,您书看得真多!
可金庸说,我知识太少,几乎不看书!
What?要是金庸不看书,那还能找出几个看书人?
要知道金庸可是出身在浙江海宁的书香世家,从童年识字开始就不间断的看书,后来上学、经营报纸、再上学,金庸看过的书岂止万册。
在2007年,金庸曾说,「人的一生什么困难都会经历,唯有读书的乐趣和学问是自己的,谁也抢不走。」他表示,如果关进监狱坐牢十年但可以读书的话,他也十分愿意。
金庸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你看他自己吐露心声:
「我一个家在香港,一个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常常搬来搬去的。所以有些书不太用的就搬到澳大利亚。我最近在修改我的小说,要翻阅记载有关历史事件的书籍,常常用的书就放在书房里面,不太用的我就放在外面另外一个地方。我喜欢坐拥书城。」
这样的人怎么会说自己不看书呢?
金庸的内涵,马云懂。
马云说,(人)有时候把自己的强项藏起来,把自己的弱项暴露出来没关系,但把最强的、最长的要藏起来......
他对年轻创业者强调,「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学习是无处不在——学习不一定坐下来(学),而是去听,去看,从客户中学习......」
实际上,金庸说自己几乎不看书,一方面是说他已经看过太多书了,导致现在没有多少值得去看的书。
一方面也是指只是看书是不行的,成为一个两脚书橱的人有什么用呢,你看他的抱负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一个书呆子是做不成这样的事情的,所以,学问不只是在书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去看、去听,去学习......
“不看书”这也是金庸的自谦,我们看杨过练独孤九剑的时候,所谓重剑无锋,锋芒有时候就是要藏起来的,不然伤人又伤己。山登绝顶人为峰,学问深处意气平,这是人的修养。
所以马云告诉年轻人,学习是无处不在的。
后来,马云参加撒贝宁的节目,「不管你们信不信,我从1999年到现在,没有一个月拿过工资,从来没有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我最高兴的时候就是一个月拿91块钱工资,当老师的时候。」
这就和金庸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了——你不要觉得马云是在吃牛皮呀,你达不到人家那个境界,你就理解不了,只会傻乐......
8000米以上的风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领略的。
「我有生以来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阿里巴巴。我没料到这会改变我的一生,我本来只是想成立一家小公司,然而它却变成了这么大的企业。」
一人江湖,江湖一人。
马云和金庸,确实是知音,有精神共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