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赵雷的《未给姐姐递出的信》有感
立冬已过,正值北方寒流来袭的日子,杭州的天气,愈发诡异,灰蒙蒙的天空,连绵的阴雨不断;不禁想到古代关于雨的诗词:
1.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4.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些诗词大多凄婉哀伤,中学读的多了,现在一见到雨天,心情都会打个5折。
《未给姐姐递出的信》是赵雷填词谱曲的原创歌曲,收录在2011年12月4日发行的专辑《赵小雷》中,歌曲平铺直叙,在歌曲讲究意境的年代,可谓是鹤立鸡群了。
一个生活在北京、失落的、有小孩子脾气的弟弟,一个生活在国外、坚强的姐姐;弟弟想象着姐姐在那边的生活,希望能和亲密的人吐露一下自己不如意的近况,于是给姐姐写了很多封信,但这些信却一直也不敢寄出去。
大学的时候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一直不能理解,既然写了,为什么不寄出去呢?
直到我毕业之后才明白原因,人随着长大,会越来越不愿意坦露自己的脆弱,更不愿意让身边的人担心自己,于是乎,孤独纠结的只有自己。
歌曲中,失去了爱情,梦想依然像是一个幻想,双重打击,会导致晚上失眠,白天嗜睡,无奈的是隔壁的邻居早晨喜欢吵闹;心情稍微好点的时候会出去晒晒太阳,但因为大风,黄昏之后又不得不回去了,走在路上看着那些放了学还在路边开心玩闹的孩子,心里更显孤单落寞,这边正在发展,很多地方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没有往日之痕,关于这里甜蜜的记忆也像那些风景一样,逐渐地、一点一点地消失。
"孤独" , 这两个拆开来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味十足。古人造字都是有含义的,真正的孤独不是身边没人陪伴,而是当你在一个烟火气很浓的地方生活时,却依然感觉到孤单。
人长大就是一个越来越孤独的过程,我明白那种内心孤独和悲伤,但外表却表现得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的人;但很多时候,我又特别担心这种面具戴久了,会导致我们在最最亲密的人面前也会这样, 不是不好,只是会有一些后遗症。
马克·李维是我特别喜欢的小说家,以温情治愈风见长,深得读者的喜爱。当我看《偷影子的人》时,会被男主角母亲对他的深深的爱所感动,即使她身体状况日渐下滑,也从来没有向远在外地学医的儿子吐露过一星半点,直到有一天,悄然离世。
书中通过一场葬礼和朋友的安慰将儿子的伤心一笔带过,笔锋一转,就是别的事情了;但我却卡在这里。
我想,若是现实生活,其实就是另一种情况了;一个单亲孩子,在母亲最需要他的时候没能在身边照顾她,连最后一面也没见到,这种遗憾与悔恨只会一辈子留在心中,永远不可能释怀。
你可以说这位母亲对儿子的爱很深沉,也可以说她其实并没有太考虑过儿子的感受,她感动的只是她自己;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人文主义嘛,一切听从自己的感受,然后去做。
每当我有一些还算悲伤和孤独的事情的时,我有时会跟我父母提一下(中国的孩子不像国外,很少有能跟父母像朋友一样交谈的),其实我知道我自己也能过的去,所以,说与不说对我而言,区别不大;但对我父母而言却大为不同。
他们年纪也会一年比一年大,我步入社会后,就甚少需要他们帮我做什么,和之前20多年一直依靠着他们相比,他们起先会很不习惯,渐渐的会转成对自己的怀疑,我是不是老了,已经不能再为孩子做什么了。
所以,当我向他们吐露脆弱时,他们觉得自己被需要,心态会完全不一样,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孩子能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