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血泪-蔡文姬传》
-PIXIU小品文
说起蔡文姬,恐怕无人不知,我们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这样的印象:她聪明美丽,非常有才华,在匈奴生活了12年,最后含泪抛下自己的孩子回到中原。古琴曲《胡笳十八拍》说的就是“文姬归汉”的故事。
蔡文姬还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她和卓文君、上官婉儿、李清照一样,都是赫赫有名、令人无比敬仰的才女。
这么描述对吗?完全没有错。但更多的人也许只看到了蔡文姬的才学容貌和不幸遭遇,却并没有看透她一生真正的悲苦所在。
蔡文姬(174-?),生于东汉末年,自幼博学多才,6岁就能辨出父亲把哪一根琴弦弹断,16岁嫁人,17岁丈夫病逝,成为少年寡妇。紧接着数年时间里,因为赶上国家动荡,董卓乱政,匈奴入侵,中原大乱,蔡文姬的人生从此频遭厄运,不幸事件一浪比一浪高。先是父亲入狱被杀,紧接着她21岁被匈奴人掳去,成为左贤王之妻,在胡地生活了12年。后来,被曹操以重金赎回中原。她34岁第三次嫁人,不想丈夫董祀又犯下死罪,幸亏被文姬救出。这就是蔡文姬传奇而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她一生三嫁,极其悲苦,这种悲苦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国破家亡、伤时慨世、悲愤不屈、血泪斑斑的心。
清代诗论家张玉旁看到了这一点,他不无感慨地说:“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意思是说,蔡文姬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就连曹植和杜甫的诗也受到了她的影响。
当代著名学者范子烨说:“蔡文姬不是时代苦难的旁观者,而是亲历者,她既目睹了时代的苦难,自己更是时代苦难的一部分,所以她的体味比任何人都深切,我认为一首《悲愤诗》在表达社会现实方面压倒了建安时代的所有诗歌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现年98岁的叶嘉莹先生也是一个深懂文姫之心的人,她说“蔡文姬是一个极伟大的诗人,她有史学家的眼光和见解,也有着断肠泣血的真情。在杜甫之前,现实主义的诗风其实从蔡文姬就开始了。”这是多么深刻的评价与定位。
197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了310座水星环形山。其中,有15位中国人名登水星。在女性中,除了李清照,另一位就是蔡文姬,可见其历史影响和地位有多高。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蔡文姬的故事以及她给后世留下的无限光辉。
(一)出身名门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因避司马昭之讳而改为文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 她出生在一个书香宦第人家,父亲是东汉末年大名鼎鼎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3-192)。
闻其女必先知其父。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蔡文姬父亲的才学和底韵:
第一、学识渊博。蔡邕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又以文章、诗赋、篆刻、书法盛名于世,尤以隶书造诣最深。
第二、他创造了“飞白书”。有一次,汉灵帝命人修缮皇家藏书馆,蔡邕看到工匠们用扫白粉的扫帚在墙上写字,从中受到启发,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很独特,笔画中丝丝露白,好像用枯笔写成,《书断》评之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对后世影响甚大。
第三、藏书家。蔡邕一生藏书多达上万卷,后来他把大部分书籍赠给了自己忠爱的青年才俊王粲(可惜王粲41岁病逝),晚年家里仍存书4000卷。
第四、名满天下,曹操、顾雍(东吴文臣)等都是蔡邕的学生。
第五、“焦尾琴”制作者。蔡邕在吴地避难期间,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很特别,马上断定这是一块好木材,于是把它从火中拣出来做成琴,音色极妙。因琴尾有焦痕,所以取名“焦尾”,后来它成为古代四大名琴之一。蔡邕还著有《琴操》一书,对《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名曲的广为流传贡献很大。
蔡文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文化气息浓厚,家族基因优秀,加之她聪明好学,天赋禀异,很快就成了闻名当时的小才女。《后汉书》说她“幼时博学多才辨,又妙于音律。”
(二)六岁辨琴
蔡文姬6岁时,一天夜里,蔡邕正在弹琴,琴弦忽然断了一根。隔壁的文姬马上跑过来,说:“爸爸,您的第二根弦断了。”说着递上一根新弦。父亲大惊,以为是女儿碰巧猜对。文姬刚离开,他故意又弄断一根弦,再问:“这次断的是第几弦?”蔡文姬笑答:“第四弦”。蔡邕让女儿再拿一根新弦过来,文姬却不高兴了,“爸爸,您这是故意弄断它的,我才不帮你呢!”
《三字经》里有“蔡文姬,能辨琴”之句,说的就是“文姬辨琴”的故事。
蔡邕40多岁才喜得千金,所以把文姬视为掌上明珠,亲自教她诗文、音律,有时父女俩还一起作诗唱和。文姬也十分孝顺,父亲写字,她在旁研墨;父亲有病,她煎汤熬药,日夜侍奉左右。文姬的童年生活可谓美好温馨浪漫。
公元190年,蔡文姬16岁嫁入河东一个望族之家,丈夫名叫卫仲道。卫家是西汉大将军卫青之后,也是名门大族,两家可谓门当户对。然而,婚后不到1年,卫仲道病逝。婆家人认为是文姬克死了丈夫,因二人未有孩子,便把儿媳赶出家门。就这样,文姬17岁成了寡妇,不得不回到娘家。这是蔡文姬的第一次厄运。
之后,她的人生便厄运频来,出现了一连串急风骤雨般的大变化。
(三)厄运袭身
公元189年,董卓带兵从西凉进入洛阳,废掉汉少帝,杀死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东汉最后一个皇帝),然后挟持号令,图谋篡位,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为笼络人才,诏蔡文姬的父亲入朝为官,以辅佐他的大业,蔡邕以有病为由拒绝。
后来,在董卓的威逼下,蔡邕被迫入朝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教育机构最高长官,权力很大,与酒无关,相当于现今的国家教育部负责人),紧接着又被举为高第,三天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连升三级,极受董卓尊重。
此前的蔡邕是什么样的呢?他曾经因为抨击朝政,得罪了司徒刘郃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后来免死,逃到江南避难达12年之久。如今,他得到董卓召见重用,看视一桩好事却不知从此埋下了祸根。
第二年(190年),董卓火烧洛阳,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从此大权独揽,自封太师,又封蔡邕为高阳乡侯。
第四年(192年),董卓中了司徒王允以貂蝉设下的美人计,被吕布杀死。尸体被摆在长安街市,肚脐上点了天灯,以示对篡权者的警戒。
董卓刚死,蔡邕在王允面前叹了一口气,就是因为这口叹息,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因为他的言外之意是,这样对待董卓太过残忍了。
王允听到蔡邕的叹息,勃然大怒,马上斥呵道:“董卓是国家贼臣,差点倾覆了汉室。你作为臣子,应该一同愤恨,但你却只想着他曾经给你的礼遇,忘记了操守!现在上天诛杀了这个罪人,你却反而为他感到伤痛,这难道不是和他一同作贼为寇吗?”
很快,蔡邕入狱。许多朝臣出来说情,都没有成功。蔡邕被杀,时年61岁,朝臣儒士莫不痛哭流涕。
消息很快从长安传到了开封陈留郡, 蔡文姬听到消息之后,瞬间瘫软倒地,哀声不已。1年前,她刚刚失去丈夫,如又失去了父亲,真是天来横祸,“我的命为什么这么苦?”
17岁的她哪里知道, 此刻正有一场更大的灾难正在悄无声息地向她围袭而来。
4年后(195年)的春天,董卓以前的部下李傕、郭汜起兵,中原大乱。与此同时,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也趁机叛乱,超过边境,烧杀掳掠。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匈奴人围了城市,烧掠乡村,所到之处不留一个活人,到处是一堆堆的尸体支叠在一起。他们的马侧悬挂着男人的头颅,女人们则被绑在马后掠走,任其蹂躏,场面极为悲惨可怕。
长安一带的百姓四处逃窜,蔡文姬也混在了流亡队伍中。不幸的是,她也被匈奴兵载到马后掳走,献给了左贤王(单于的储副)为妻。这一年,蔡文姬21岁。从此,她流落胡地,在匈奴生活了12年。
这12年里她过得怎么样?有人说,她的才情和美貌得到左贤王的倾慕,二人十分恩爱,果真如此吗?
想想当年在匈奴的名人,便会知道答案?苏牧被扣匈奴19年,在流放牧羊期间,依旧是“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为打开丝绸之路而出使西域,中途被扣匈奴13年,虽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仍不忘国家。还有王昭君远嫁匈奴,虽属汉帝赐婚己,理应受到尊重,但她过得并不顺心,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返回中原。
蔡文姬呢?她既不是朝廷的出使代表,又非胡汉和亲入塞边,而是一个在战乱中被抢夺掳掠走的女人,她在匈奴何以会获得尊重?她的日子怎能幸福?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一个被逼婚的女子,因何会有秀恩爱的心情?她有的只是“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身处不毛之地,看到霜雪,听到风雨,心里都是悲冷凄凉的。 她求生不能,求生不得,经常夜不能寐,偷偷哭泣。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每当我听说有中原人来了,就喜出望外。跑上前去打听消息,结果发现他和我不是同一个乡郡的。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她学会了胡笳(类似竖笛一样的胡人乐器,木管三孔),一边吹胡笳,一边望着明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鸿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忍辱含屈数日子。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她都在这样问自己,“我还能回到中原吗?”
(四)别子归汉
公元207年,蔡文姬在匈奴的第12个年头,有一天突然传来好消息,有人要接她回中原,需要尽快收拾行装,即刻启程。
蔡文姬惊喜若狂,马上去见丈夫左贤王,但没过多久,她便嚎啕大哭,悲不止息。
为什么?她不是早就盼着回到中原,已经盼了整整12年吗?因为此刻的她还有2个年幼的孩子。如果选择归国,就得把2个幼子抛下,左贤王说他们是匈奴人的孩子,不得带走。“苍天啊!我该怎么办?请您告诉我,我该怎么办?”文姬陷入左右为难之境。
那么,要接走她的又是什么好心人呢?他就是曹操。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曹操经过多年征战,已经把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削平,如今刚刚西征乌桓大胜而归,至此整个北方趋于统一。他当了丞相,受封为魏王,下一步的目标是想办法统一南方。
在志得意满之时,曹操忽然想起了自己的恩师蔡邕,“要是他老人家还活着,看到我如今开疆拓土的成就,该有多高兴啊!可惜,我再没有机会和恩师交流了,以前的光阴真是让人怀念!听说他的女儿文姬流落在匈奴,他又没有子嗣,我一定要为恩师做点什么!”
就这样,他派人到南匈奴谈判,愿意用白璧一双,黄金千两,把蔡文姬赎回汉朝。这就是事情的来龙去脉。
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蔡文姬变得忧喜交加。“我终于盼到了有幸回家的一天,可我不得不要接受再也见不到亲身骨肉的代价。想我年少丧夫,后又丧父,如今又要丧失2个孩子。一旦分开,将来无论死活,也就成了天隔两方无人知啊!苍天在上,你为什么独独不想放过我呢!”
在艰难的抉择下,蔡文姬最终还是选择了归国。
分离、不得不走的时刻终于来临。小儿子扑上来,死死搂住文姬的脖子不撒手。他哭着问:“妈妈,你这是要去哪里?听人们说你要离开我们,是真的吗?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还能再见到吗?”
文姬一遍遍的抚摸着孩子的头,不知道如何回答。儿子继续问:“母亲,我知道您一直都很宽厚仁慈,请告诉我,现在您那些宽厚与仁慈都到了哪里?您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狠心?我们还没有长大,我们还是孩子,我们还需要母亲,可你怎么突然变得如此冷酷、如此无情、如此……难道您对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顾念吗?妈妈,请您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亲爱的妈妈,请您不要离开;我的亲爱的宽厚仁慈的妈妈,请你不要抛下我们,一个人走。”
此刻,文姬的内心早已肝崩肺裂,眼前天昏地暗,不知所措。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边痛哭,一边把孩子推开,一边遥望,直到车轮滚动,越离越远,看不见踪影。
就这样,蔡文姬走了,永远的走了。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天灾国乱人无主,惟我薄命没戎虏。
日暮风悲边声起,不知愁心说向谁!
路漫漫三千里,情依依问苍天,苍天无语。世间有别离,而死别又怎能敌得过活生生的分离?天上云朵,草地上的鸟儿,空中的蚊虫,还有那细碎的烈日炎炎下闪着点点风尘翷光的荒原,请问文姫如何还会有和儿子重逢的机会?
还乡惜别两难分,宁弃胡儿归旧国。
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就这样,蔡文姬离儿子所在的地方越走越远,却离另外一个阔别多年的地方越来越近。她知道那里很熟悉,那里很亲切,那里很温暖也很幸福,因为那里有亲人有朋友有家,因为那里是中原大地、她永远的根。
在挥泪返乡途中,蔡文姬写下《胡笳十八拍》,一段一回首,一段一悲喜,共十八段。她回忆着自己在胡地12年生活的颠沛苦寒,倾述着不忍骨肉分离的哀伤,还憧憬着重返中原后的种种希冀与梦想。这一年,她已33岁。
文姬归汉后,迎接她的又是什么呢?
(五)三嫁终老
回到家乡河南陈留后,眼前的景象让蔡文姬不知如何是好:
房前屋后长满了野草,她家的老院子残垣断壁、孤零歪斜,仿佛随时可以被风吹倒,家里连一个活着的亲人都没有了。那些表亲们一个也不在了,他们是死是活,无人知道。
她来到外面,见城里城外一片荒芜,也是房屋破败,野草丛生;地上散乱着一簇一丛的白骨,没有人去收拾掩埋;听不见人声,唯有豺狼在长嚎孤哭。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面对战乱留下的可怕景象, 蔡文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想象中的家乡与美好吗?难道我错了,难道我不该回来,难道我不该抛下我的2个孩子?”
她又登上高处眺望,同样是凄凄然一片荒凉。那个一路上曾经支撑着她回家的信念,瞬间没有了。
从此, 文姬病倒,一病不起。后来,在好心人的照顾与安慰下,才病好,可生活的意义与乐趣又在哪里呢?她不知道。
她经常到郊外父亲的墓前哭泣,长跪不起,直到天黑。这就是蔡文姬归家后的情形。
第二年,经曹操做主,蔡文姬34岁改嫁给董祀。董祀是曹操手下的屯田都尉,和蔡文姬是同乡。这是蔡文姬的第三次婚姻。
婚后,二人感情如何?相信这是每一个喜爱文姬的人都关心的问题。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从蔡文姬婚后写下的《悲愤诗》,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心迹。 “为了生活,我嫁给现在的丈夫,并竭尽全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可又有谁能理解我的心呢?我流亡匈奴多年,身份低贱,受人鄙视,因而常常害怕被抛弃啊!我常常这样想,不论余生还有多久,我唯有怀着忧愁地去度过它了,直到生命结束那一天。”
蔡文姬嫁给董祀,开心幸福吗?一点也不。因为她纵有千般才华,万般柔情,但她是一个几度嫁人、还有2个孩子的母亲。她很自卑,天天在焦虑中度日。
几年后,文姬再遇变故。有一天,正值大雪纷飞之际,她突然听说丈夫董祀犯下死罪,马上要被斩首。她什么也顾不上,一路向曹营跑来。
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宾客,还有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一时兴起,不无骄傲地说道:“蔡邕的女儿正在外面,诸位想不想一见?”众人一向仰慕蔡邕的才学,也听说过他女儿的才华。今天既然有机会,谁不想见见?传令下去,文姬披头散发、光着脚走进来,一进门便跪倒在地。她是专门来为丈夫求情的,几句苦语,一身孑然,万种哀酸,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唯有曹操十分镇静,他故作高深地说:“文书已经发下去,收不回来啊!”文姬便说:“丞相大人,您的马厩里有良驹上千,您的帐下勇士如林,何必吝惜一马一骑,却不去挽救一个即将垂死的生命呢!”
其实,曹操早已被感动,免了董祀的死罪,还马上命人给文姬送上头巾和鞋袜。我们知道,在古代,一个女人披头散发,光脚出门,是有失妇道与时俗的,但这反而是文姬救夫心切、引人同情最好的表现,因为她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打击了。
这就是文姬赤足救夫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她默识书文的故事。
曹操免了董祀的死罪后,趁机问文姬:“听说你家有很多古籍,现在还保存着吗?可否送我一些?”文姬回答:“家父为了躲避战乱,将大部分书送了人,留给我的只有4000卷,如今它们也遗失了。不过,我脑海里大略还能背出400余篇。”
曹操大喜,曰:“我派10个人陪夫人去抄写,可以吗?”蔡文姬答:“男女授受不亲,丞相给我纸和笔就够了。”
后来,蔡文姬把400百篇文典,一字不差地写下,送给了曹操,而它们均是凭着记忆默写出来的。可见,她的记忆力十分惊人。
至此,有关蔡文姬的故事就结束了。她和董祀后来怎么样了?史书上再无记录。
纵观蔡文姬的一生,幼年博学多才,16岁嫁人,自从17岁丈夫病逝后,她的人生就厄运连连。先后历经了丧父之痛,被匈奴掳去为奴之难,骨肉分离之苦,一生三嫁,赤足救夫等重重磨难。她如一枝寒梅,本自冰清玉洁,却因时代与社会动乱,不断被风吹,受雨打,经风霜历寒雪,坎坷的人生经历将一位曾经纯美诗意的天才少女,砺炼成了一位坚韧豁达的千古才女。她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女性代表,除了天赋、勤奋之外,我想更多的要归结于她有一份“不屈不挠、乘风破浪”的勇气。
面对国破家亡、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打击,蔡文姬也许可以选择轻身死去,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执爱与追求。她一直在寒冬中盛开,每一次傲雪凌寒都没有让她枯萎零落。也许,她有过零落,但她顽强地让自己得到了重生,得到不断的自我锤练、净化与升华,最终让那朵生命之花开的更加暗香无比、纯美沉静、引人尊敬。
也许,这就是蔡文姬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并令无数后人传唱不息与歌颂不止的最好理由。
后来,史学家范晔把蔡文姬以列女传的方式载入《后汉书》,评她“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裂,昭我管彤。”
在列女传中,无论是羊子之妻,还是穆姜、曹娥、马融之女,不过因事记之。而对于蔡文姬,作者则把她的两首《悲愤诗》也完整地录入其间,这么做无疑是不想让后人忘记文姬的苦难。
(六)梅香千古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蔡文姬的历史贡献与后世影响。
第一、诗文遗后世。蔡文姬曾续写过《东观汉记》,另有《蔡文姬集》一卷,可惜均失传。现存作品仅有长篇叙事诗《胡笳十八拍》,还有2首《悲愤诗》,其中一首为骚体,一首为五言体。后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长篇五言叙事诗,对后世如曹植、杜甫等影响深远。比如杜甫在《北征》诗中写下“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触目惊心;写下“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的战乱苦难,这正是对文姬纪实性诗风的发扬。
第二、哀曲传古今。《胡笳十八拍》名列中国十大古曲,被郭沫若称为“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
到了唐代,著名琴家董庭兰还整理出琴曲《大胡笳》和《小胡笳》。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大琴家。高适在《别董大》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中说的董大,就是董庭兰。当时很多文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他出神入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当属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到了南宋,公元1280年中秋,宫廷琴师汪元亮来狱中探望被蒙古人关押的文天祥,曾提琴现场弹《胡笳十八拍》,劝说文天祥以死全节。后来,文天祥走上刑场,英勇赴死。
到了明朝,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说:“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什么意思?就是说只要读一下文姬的诗,坐着不动,便可让蓬草惊舞,沙石自飞,心潮澎湃。
历史上,有无数的画家、诗人、书法家、戏剧家都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歌颂“文姬归汉”的故事。比如在戏剧界,元金有杂剧《蔡琰还汉》,明代有杂剧《文姬入塞》和《吊琵琶》。当代,还有京剧《文姬归汉》,郭沫若的《蔡文姬》五幕历史剧等,它们均取材于文姬归汉的故事。
第三、书法造诣得真传。蔡文姬的书法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后来又把笔法传给了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又传王羲之,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千百年来未曾动摇。她的书法作品《我生贴》出自《胡笳十八拍》乐府辞的第一拍,被宋代《淳化阁帖》收录。
由上可见,蔡文姬继承了父亲蔡邕几乎所有的才华,所以韩愈盛赞“中郎有女能传业”,实不为过。这就是蔡文姬才华与后世影响。
(七)几点补充
1、关于蔡文姬的出生年问题:一说是174年,一说是177年,但都缺乏史料依据。本文按177年出生述其一生。
2、关于曹操重金赎回文姬的原因:(1)有人说他感念恩师蔡邕无后嗣,故把文姬接回中原,这是符合常情的。(2)有人说曹操和文姬是恋人关系,事实上二人年龄相差巨大,且无史实依据。(3)还有人说曹操出于政治意图,为了笼络人心,提高自己的名望。此说也不无道理。公元207年,曹操打败乌恒后,北方趋于统一。第二年(208年),他便率30万大军南渡长江,攻打东吴,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207年,曹操出重金赎回蔡文姬,一方面可实现报答恩师,提高自己威望的目的,又可与南匈奴变相交好,稳定后方,以备第二年南下展开赤壁之战。这可以说是一石两鸟之举。
3、文姬和董祀最后过得如何?有这样的传说,董祀犯下死罪,后来十分感恩妻子的冒死搭救,从此与蔡文姬恩爱相待。后来,二人退居山野,茅屋鸡舍,粗茶琴书,平淡的日子让蔡文姬获得了最终的幸福。据说曹操出行打猎时,还常常会去探视他们。后来,二人还生下一儿一女,女儿董徽瑜又嫁给了司马懿之子司马师。这一点,《晋书·列传》可以作证。
他们隐居的地方在今天的陕西蓝田,最后在那里终老,所以文姬墓建在了如今的蓝田县三里镇蔡王村,那里还有蔡文姬展览馆。
(八)附文《悲愤诗》
蔡文姬身后留下2首《悲愤诗》,一首为骚体,另一首为五言体。最后,我们将五言体《悲愤诗》及其译文详录如下,供大家品评。
全诗可以分六小节: 1、介绍文姬所处的历史背景;2、文姬被掠的经历和见闻;3、流落塞外12年的生活情况;4、别子归汉;5、归家所见;6、再嫁董祀。其中,第4小节《别子归汉》最为感人,是全诗的灵魂。我相信,当您看过此诗后,一定会全面认识理解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卓越才华与不幸人生,同时也更会明白为什么清代诗论家张玉旁、当代诗词研究家叶嘉莹对文姬评价如此之高。
这也是我们把此文的题目定为《胡笳血泪-蔡文姬传》的理由,她的一生经历就是一部胡笳萧萧悲大漠、感天地泣鬼神的血泪史。
1、交待文姬所处的历史背景: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 汉朝末年,皇帝失去了掌控天下的权力,董卓把持朝政,乱了纲常,急着篡位,杀害了很多贤臣。他挟持了皇帝,烧毁首都洛阳,逼着迁都长安。这一系列倒行逆施的举动,导致天怒人怨,义军四起,十八路诸侯纷纷起兵讨伐逆贼。)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董卓的西凉军向东扑来,盔甲闪耀,兵强势壮,而中原的军队战斗力孱弱,打不过来自胡羌的军队。他们围了城市,烧杀劫掠乡村,所到之处哀鸿遍野。到了哪里,哪里不留一个活人,一堆堆的尸体支叠着堆在一起。)
2、文姬被掠经历和见闻: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 匈奴人的马侧悬挂着男人的头颅,妇女们则被绑在马后掠走。他们一直向西越过函谷关,行途遥远又有重重险阻。我回头向故乡的方向望去,沿途都是死尸,内脏已经腐烂;匈奴人抓了数以万计的俘虏,怕生事,不允聚我们集在一起。)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那些一家亲人同时被劫掠的,见面后,纵有万语千言也不敢说一句。匈奴兵们稍有不满意,张口就来狠话:“杀掉这些俘虏!刀闲着也是闲着,我们才不愿留着你们这些贱命!”被俘的人哪敢爱惜姓命,那辱骂太恶毒,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啊!)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有的匈奴兵一不顺心,就棍棒相加,毒打辱骂一齐而下。我们这些人白天一边哭一边赶路,夜间则坐在那儿悲泣,无法入睡。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苍天啊,你能不能告诉我,我们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恶运和灾祸?)
3、流落塞外的生活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我们来到了边荒蛮夷之地,他们的风俗习惯跟中原完全不同,这里的人很粗俗无礼,缺少礼仪;霜雪常年覆盖着居所,即便是春夏时节也刮着强劲的胡风。风吹透了我的衣服,入耳后肃杀魂魄。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家乡和亲人,我们隔得黑山黑海渺难知,这种哀叹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4、别子归汉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每当我听说有中原人来了,就喜出望外。跑上前去打听消息,结果却很失望,因为他和我不是同一个乡郡的。有一天,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有亲人来接我回去,我变得忧喜交加。喜的是我很幸运,有了返回中原的机会,忧的是我必须要抛弃我的儿子,真是叫人难决断!)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母子的心是相连的,这是天然的亲情。一旦分开,我们就永无再见之日。将来无论死活,也就成了天隔两方无人知。想到这些,我心如刀绞,实在不忍心抛下我的孩子,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儿子扑上来,死死搂着我的脖子不撒手。他哭着问:“妈妈,你这是要去哪里?听人们说你要离开我们,是真的吗?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还能再见到吗?”)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他继续问:“母亲,我知道你一直都很宽厚仁慈,现在那些宽厚与仁慈都到了哪里?您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狠心?我还没有长大,我还是个孩子,我还需要母亲,可你怎么突然变得如此无情,对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顾念呢?”面对此情此景,我怎么回答?谁能知道我早已五内俱崩,神情恍惚,天昏地暗,不知所措。我一边嚎啕痛哭,一边抚摸着我年幼的孩子,就这样,一遍遍地抚摸着。当车轮滚动、即将离去的那一刻,我回望着我的孩子,犹豫不绝,迟迟不忍启程。)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那些当年和我一起被俘掠而来的同乡们,都走上前来告别,给我送行。他们都非常羡慕我,在这些同乡人里能回归家的,我是唯一的一个,身后那哀嚎的声音真是催人裂肺,悲天泣地。此时此刻,就连马儿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踯躅不前,车轮久久不肯转动。周围的观者都唏嘘无奈,路人看到这情景也都跟着呜咽不止。)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旁人催促我赶紧离去,我忍痛割舍亲情,开始了风尘飘飘的长途跋涉;漫漫长路三千里,我的儿啊,经此一别,我何时才能再见到你们?你们是我亲身的骨肉啊,一想到这些,我的心、我的胸、我的肝肺就崩溃败碎,不能完整。)
5、归家所见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到家以后,我才知道家人们都不在世了,甚至连表亲们也都没了。城里城外一片荒芜,犹如无人的山林,房屋破败,野草丛生。地上散乱着不知姓名的白骨,杂叠交错,无人收拾掩埋;走出家门,也听不见人声,唯有豺狼在鬼嚎野叫。)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我孤孤单单,对着一片空寂的影子,痛哭不止,哭的肝肠寸断,心裂肺碎。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凄凄然一片荒凉,这景象吓得我魂飞魄散。那个一路上曾经支撑着我回家的信念,瞬间垮塌,仿佛一下子到了寿。有好心人宽言安慰,我才勉强打起精神,振作起来,可生活的意义与乐趣又在哪里呢?)
6、再嫁董祀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为了生活,我嫁给现在的丈夫,并竭尽全力让自己振作起来。可又有谁能理解我的心?我流亡匈奴多年,身份低贱,受人鄙视,因而常常害怕被人抛弃啊!我常常这样想,不论余生还有多久,我只能怀着忧愁地去度过它,直到生命结束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