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尼采:回归自我的心灵之旅》作者: [美] 约翰·卡格
。。原作名: Hiking with Nietzsche: On Becoming Who You Are
。。ISBN: 9787513937092
。。内容简介 。。
这是一个关于两次哲学之旅的故事:一次发生在约翰·卡格的青年时期,19岁的他只身前往阿尔卑斯山,在群山间寻找尼采写下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灵感之源;另一次则发生在17年后,人到中年的卡格已经为人夫、为人父,在截然不同的心境之下携妻女重上阿尔卑斯山,再度与尼采的困境与救赎相遇。
何为“超人”?如何“成为你自己”?这是尼采哲学中两个极为关键的命题,而本书作者卡格认为,这两个问题在某个层面上可以合而为一。“超人”是对平凡自我的超越,但实际上也正在“自我”之中;“自我”并非一个被动存在于某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事物,而是一个在不断积极变化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的形象。
攀登尼采,是攀登尼采走过的崎岖山峰,是攀登尼采哲学中的精奥之处,也是在攀登的姿态里叩响与尼采理想的共鸣,在人生无可避免的坠落处,找到那条回归自我的“超人”之路。
。。作者简介。。
约翰·卡格(John Kaag)
马萨诸塞大学洛威尔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哲学教授,著有《美国哲学:一个爱的故事》(American Philosophy: A Love Story),该书名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2016年度好书榜及《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编辑选书。作品散见于《纽约时报》《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等众多刊物。
。。短评。。
#
可以是尼采哲学浅浅的导读,也可以是尼采生活的断章式传记,但更恰当的打开方式是当作游记来读,锡尔斯玛利亚的云在头顶,阿尔卑斯的山则在脚下。
#
且不说从书中获得了什么,忙乱的三月初,只有打开这本书时才能收获一方清凉。 作者的人生,尼采的人生在这本书中再一次被咀嚼品尝,这样的交互没有带来错乱感,反而浸入其中时每个读者也能吹过阿尔卑斯山脚下温润清冽的风,人生不是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而是一场becoming的冒险之旅,my Soul is this flame,insatiable for new expanses.
#
感恩今天的书,读后心里焦虑缓解太多,我好荣幸,好幸运。也有一点点懂得哲学的意义,原来和自己对话,回归本我才值得用一生去追求
#
在最理想的状况中,哲学应该是不经思考而自动习得的一一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是用心领会,并在现实中践行。这是知识中最个人化的一种,旨在赋予个体在没有老师或牧师指引的情况下,独自为自己的生活决定的勇气。
引自 旅程的开始
#
当一个人花时间阅读并爱上某个特定的哲学家时,他渐渐就会无法区分由客观事实组成的世界和想象出来的由理念和观念构成的世界。这就是阅读哲学所能带给人的真正乐趣之一,既充满危险,又包含着救赎的可能。将尼采的疯狂抛在身后,转而拥抱美国思想家们更为节制的思考,甚至于转向康德之后我慢慢知道了该如何生活下去,并且在一番艰难的探索后还学会了如何去爱。而且这让我变得更快乐了。我甚至还写了一本关于美国哲学的疗愈功效、关于智慧之爱如何将两个人的心拉近的书。然而,在教过一天尼采课之后的寂静的夜里,那些高峻的山峰开始再次对我发出召唤。
引自 长久的伴侣
#
“重估价值”被誉为尼采为哲学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他拒绝接受诸如谦卑、怜悯和自我牺牲等一系列伦理规范的表面含义,和将其当成正确行动的导引。相反,尼采提出了一些颠覆性的问题:这些价值最初是从哪里来的?它们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他们背后有怎样的被遗忘的历史?单是提出“道德价值有某种历史性的源头,它们曾起源于某时某地,而非亘古有之的绝对正确之物”这个观念本身,就已经是哲学上的激进之举了。它暗示着伦理生活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子,而貌似稳固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实际上并无不可撼动的根基。在尼采看来重估生命的价值要求人们具备直面这一现实的能力。 “重估价值”这一活动的原动力,来自这样一个简单的洞见:“人类不会自发地走上正确的道路,也根本没有受到神性的统治,相反,恰恰是在其最神圣的价值概念的影响下,否定之本能、腐败之本能、颓废之本能起着诱惑和支配作用。”“善”只是一种常常有害的偏见,其本身需要被彻底重新审视。换言之,我们需要去除所有那些统治着很大一部分人存在的形而上学虚构,如宗教和意识形态,而这只是其中较为简单的部分。重估价值还需要我们担负另一个承诺或任务:一旦道德的根基被连根拔起,偏见得到了清除之后,思考者接下来就要去质疑人类存在本身的终极价值。没有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和宗教,人就会被抛入或者说回到自然界之中,不得不在这片荒原里为自已制造意义。最后,也是最令人生畏的一步:去弘扬力量与生命,即自然的两大驱动力,同时避免重过去世界乏味压抑的覆辙。每一个步骤都比前一个更艰巨一尼采在山中用了十年时间才想清楚这些。 我们将在锡尔斯一马利亚停留13天。我知道这算不上多长时间,但还是可以完成一些事情。毕竟,尼采写完《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前三部分也只用了这么久。
引自 永恒轮回
#
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恩加丁山谷全长达8英里,从位于意大利边境上的马洛亚山口向东北延伸,跨越了三片澄澈碧蓝的湖水一锡尔斯湖、席尔瓦普拉纳湖和圣莫里茨湖,终止于圣莫里茨城,这座城里遍布着旅馆,是众多名流富豪的热门度假目的地。道路施工结束了,我们的车子渐渐加速驶向席尔瓦普拉纳。在经历过尤利耶山口附近蜿蜒曲折、需要转弯多次的道路后,席尔瓦普拉纳和锡尔斯一马利亚之间这段平坦的路线就显得格外令人心旷神怡了。这条路是沿着湖边修建的,稍带点平缓的弧度。大多数日子里,湖水都会被风吹得波光闪烁,但那天一丝风都没有,湖面纹丝不动,宛如一座稳稳坐落于群山之间的翠玉平台。冰河时代,曾有冰川从这些山谷流过,清空了其间的土地,之后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冰川造成的巨大洼地又渐渐蓄起了水。要经过多少年,下多少场雨,才能填满这样一个湖呢?
引自 永恒轮回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