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父母的眼界是孩子的天花板
老爸生病,脑梗塞,一只手无力,住院治疗,输了几天液,做了2次大的检查,手恢复的差不多。是否需要手术,主治医生也拿不定主意。
于是,出院,保养、食疗、活动为主,药疗为辅,戒烟戒酒戒浓茶。这个病不可逆,三分靠治,七分靠养。
他们节约惯了,舍不得花钱。
叫了这么多年的老爸终于老了,人一老,就特别需要温暖。上过手术台的人,对生命脆弱的理解会加深,对亲情会更加依赖。
父母这一代人,起点虽然不一样,但差距并不明显。他们都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出来的,不同的是,他们小时候有的人碗里肉多一些,有的人碗里红薯多一些。对他们而言,有的人开宝马,有的人开桑塔纳,贫与富差距并不大,至少他们在精神层面上并不会无所着落。
但是这种差距反映到孩子身上,就非常刺眼。
王健林、马化腾、马云、王石这些人他们的父母都不是普通人,他们的孩子依然是人中龙凤。
最近搞的风起云涌的吴秀波其父亲是驻瑞士外交官,高晓松的母亲是北大老师,崔永元的父亲是老红军干部。这些人,他们的父母不是普通人,所以他们特别容易爬上来。
往年我也参加同学会。同学会大家都懂,就是一群人在那吹牛B,真牛B的以及混的不好的人都不会来,来的一般就是些二B类的。
类似的场合,都是公务员同学的天下,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唯我独尊。一个18线城市的基层办事员,可以给桌子上的人喝几圈酒。
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这道墙,啥时候打破了,文明才是真的进步了。
毕业这些年,公务员的孩子继续当公务员,生意人的孩子接手做生意,农民的孩子继续打工。有几个高考很差的学生,现在混得风声水起,没啥特别的窍门,他们的父母本身就是有身份的人。
哈佛大学的录取,关键看推荐人,这个校门只为权贵开放。
父母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父母的眼界是孩子的天花板,我们跳不出父母给我们框的笼子。这个理论特别对85年以后出生的小孩适用。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渣男刘强东、王宝强这些人,就是例外。但数的过来的,也就这几个人了,小概率事件不具有普遍性。
同样是同学,有些人在为留在一个城市苦苦挣扎,孩子得去很远的地方上学,而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有些人的小孩在上双语学校,还在小学就是各种夏令营,出国游玩,这些小孩初中的路通常是这样,初中开始申请英国的贵族高中,为了面试加分而疯狂地去熟悉国外的风土人情,干些正能量标志的事,比如去非洲做志愿者,去欧美游学。
我们成年人,很多人都未必出过国,但这些小孩出国跟吃饭一样寻常。
父母,差不多定型了,没啥大的变化。
而孩子们呢?
一定会觉得特别不公平。
因为,有机会的话,他们也行。
所以,很多人看透了,就不要小孩了。
现在新生儿出生率低,真不仅仅就是房子的问题,阶层的固化才是重要原因。新生儿的出生分布,出现了二级分化,越穷的人和越富有的人生的越多,而中间阶层的父母生一个,两个,有的选择不生。
越穷的人,生养越接近基因延续的本能,同时养一个小孩,跟养几个小孩成本差不多,无非是多添几双筷子,反正都是拖大的。至于小孩的教育,给小孩提供资源,这些哪里顾的上?活着就要用尽全力了。这些小孩长大后不能说没有跨越阶层的机会,但可能性微乎其微。
伪中产阶级,为自己活着,孩子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观念里没有靠小孩养老的概念,因为不现实。所以如果养小孩太影响生活品质,就会选择不生或者少生,这种观念比较接近一些发达国家父母对于生小孩的态度。
对于我们这代人,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父母。做父母的,如果自己不努力,就不要寄希望于孩子的努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资源,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那就不要去要求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你喜欢打麻将,你的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如果你蛮横不讲理,你的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80后的保障和机会。
保险是保障的防火墙之一。未来与风险,哪个先来,谁都不知道,所以现在我不反感保险业务了,保险是在帮你抵御风险。没有充分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的人,亲人的大病就能让一个普通家庭负债累累。
80后,崛起必须依靠互联网的力量。尽管微商、自媒体人、区块链从业者赚到大钱的是少数,但毕竟努力过后还能碰到机会。像李笑来,宝二爷这些区块链的早期投资者,大家都鄙视他们的行为,却又都想拥有他们那样的财富。
专注于做带有成长性的事情,比如持续写作,程序设计等等,少去搞一些所谓的关系,没用。
人际关系就像银行。
晴天送伞,雨天夺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