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要「学以致用」20190220:从Windows Vist
今天来继续分享吴军老师的得到课程:
《谷歌方法论》——吴军
吴军老师是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原腾讯副总裁,现在是著名的硅谷风险投资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谷歌能够长期稳健的发展,就是受益于比别人更好的方法论。吴军老师在这门课程里面充分介绍谷歌方法论,并结合日常工作和生活,给出一套完整具体的操作指南。《谷歌方法论》的大部分内容,都比较宽泛,涉猎广博;又或者专精于计算机专业领域。但并不影响我们去理解其背后的思维底层逻辑,也就是“方法论”,如果听过之后多想想,它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动作。
先附上我的听课笔记:
读书就要「学以致用」20190220:从Windows Vista系统的失败看成长思维吴军老师深入浅出分析了微软Windows Vista系统的失败历程,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无疑是微软的大败笔,这方面吴军老师已经为我们剖析的非常清楚,不多说。
细心的大家一定可以发现,今天我的文字标题和吴军老师的课程标题不太一样。原题是:“从Windows Vista系统的失败看到那些商业逻辑”,我肯定远没有吴军老师那么高大上,谈商业逻辑太过牵强,所以我想换个贴近自己工作生活的角度来解读。
一、凡事都有成本,有一利就有一弊。
微软在Vista系统中为了达到快速搜索的目的,不惜代价建立索引,却又在使用时被索引所占的空间成本所累,得不偿失。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遇到,屡见不鲜?
在2012年的时候,我选择了一家大公司谋求发展,获得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从技术岗进阶到管理岗,能有很多机会参与更高要求的项目、出去见客户长见识、管理20人左右的技术团队,尤其在前面几年进步特别大,但是从第4年开始就逐渐开始迷失,那个时候公司也顺利上市了,为什么反而价值感缺失了?
我自己反思了一下,一开始觉得做的挺好能够成长,有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的“互帮互助”文化,肯让你上,也肯帮助你做好,一个项目出问题,领导会组织很多人参与进来帮忙“救火”,这种文化一开始给予了很多帮助。到后来却发现,这种“救火文化”却阻碍了成长:项目一出问题,谁都来关注,谁都来插手,反而自己的关注点不能聚焦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自己的进步和发展都受到了局限。
曾经成就我们的变成了经验,
又在未来的成长路上变成的障碍。
当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原因,就不一一表述了,在第六年我选择了离开。
二、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才好竞争?
我自己是没有这种神逻辑,所以在这方面我自认为还是做的不错的。去年在口才学校学各种场合讲话,在那里,我要学习上台的当众讲话,要学人际沟通、学夸人。确实都是自己的弱项,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学习,氛围特别好。但是,学校课程都是有模式的,我一定要和所有人学成一个套路吗?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这是我秉承的竞争逻辑,倒不是别人有的我就不要学,而是除此之外,我更希望多做一些差异化竞争。
登台演讲,很大程度上还是要讲天赋的。有的人就是天赋所在,简单学一学上台就可以挥洒自如,有的同学只学了四五天比我学了吭哧吭哧学了小半年的都强很多。难道我非要赌这一口气,拿自己的弱项拼别人的强项,花了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拼命学习,只是为了跟他们一样,或者好一点点吗?这不是我的价值取向。
那么换一个思路,上台除了要有演讲状态,内容深度也是一个维度。我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还不错,那么我就多读书学习思考,强化自己的内容输出,别人用舞台状态感染人,我就用内容深度打动人,我甚至可以实实在在解决别人的困惑,这就是我现在能够做到的。
三、一个简单的产品,有时反而更受大家喜爱。
前面的分享,我们就聊过做减法的重要性,产品也是如此。
我还真就喜欢简单的东西。
比如说,前两年我买个床,现在有些床真的是功能多:有的下面有箱子能存储,一个床头也是各种功能,甚至还有软包,床头搞个软包是舒服,但以后时间长了拆洗也是个麻烦事。总的来说,附加的东西一多以后,就是怎么看怎么丑,还不实用。我最后就买了个造型简约的黑胡桃实木床,北欧风,简单大气。
最后,我为什么喜欢吴军老师的书籍和课程?
就是他不管讲什么知识,是专业领域的、还是学科领域,又或者生活家常,他都能把自己做事背后的思维角度传达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