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账—去梅州
说到梅州,第一反应当然是梅州的客家人。虽然我不是梅州人,但同为客家人的后代,来到梅州也是分外的亲切,有种归乡的喜悦感。
客家人是古代几次从中原迁居南方的“客人”,散落在南方的江西、福建、两广地区,由以广东的梅州为客都。客家人的落脚地多位多山多少地的丘陵山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此养育了勤劳质朴的客家人。自古,客家人多为自由体,从官商少,但总得为官多于行商,大概是本身保守朴实的天性影响;到了近代,下南洋探险之路成了客家人一次新的突破,松口古镇送走了无数敢于冒险的、下海淘金或是逃避战乱;客家人走出封闭的世界,在异国他乡另造建树。在如今的东南亚,客家人很多,从商而颇有影响力的也不少。但在国外,会赚钱的客家人后代从政而有为的少,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此反而受到排挤,犹记得上世纪末的某国反华事件与此有必然的联系。客家人,感觉一直都在创造不同的客居人,用自己的辛勤和踏实为后代留下安定。当梅州的大街小巷都在宣扬客家人都熟悉的一些事迹,血液里流淌的客家情怀自然而然找到了港湾。好似看着几百页的族谱化作细细碎碎的符号穿越时空来到我面前,那种感动,无以名状,但我很自豪。
话题绕回来,我其实是去短游的……目的并没有很伟大。
大学同室的老三是梅州人,大学几年没少听她的科普,从她熟稔的字句也可见她对这座慢城市的热爱。和老四下了火车,一股热浪滚滚而来还有梅州的热情的阳光和蓝天白云。老三慢悠悠的开着车,初来乍到的我俩好奇地往外看,一路上的楼屋都不高,大多都是十层以内。路也不宽,适中的两车道,两旁的绿树到时整整齐齐,有些地方,绿荫浓,可以完全遮住头顶的阳光,偶尔几处漏下细细碎碎的斑点,即便穿行其中都能感受树下的清凉之意。这座城市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人少。大中午,街上基本没人,有些商店居然还关门了,我还担心着铺主此的生意,老三说,中午这里的人都回家睡午觉了,这样的情况很正常……是啊,这是做慢调子的城市,青山绿水,干净街道,漫步游走的人,宜居指数也是位列全国的。
填饱肚子后已是下午,老三带着我们去了梅县(梅州的市区)郊外一个叫白宫的地方。那里不算是景点,只是一条不大的河,在小小的落差之间将水拦了起来,让水流变小,在水泥墩子连接两岸,可以穿行。下游还有一层拦截,拦住稍多的水量,可供小孩下水玩乐。河水总的不急,上游的水色青绿,约莫很深,无人住的一岸种着一排绿竹,倒映水中,很有江南水乡般的柔和感。
河里很多大人带着小孩在玩水,墩子上来来往往的人,拍照随时都是路人甲,但不似城里那样违和,在乡间反而显得自然。我们也在两岸绕了一圈,边玩边拍了许多照片,三个人有整整两年没见面,如此有些小孩子般的搞怪留念分外让人怀念。玩累了便到岸上休息,在路边随便坐下,老三买了客家特色的解暑糖水-仙人板,她说是用仙人草弄碎熬煮成的凝结体,类似龟苓膏。微苦,带点甜味,吃起来口感顺滑如丝绸,滑入喉道,给人一种在水上乐园滑水梯的感觉,诡异的美妙。
傍晚从白宫兜回梅州著名的“客天下”四A级景区。那是建在两山之间的综合性景区。山下有现代感的欧式城堡、新建的大型楼盘、隐匿其中的别墅区,依山而上是别具风格的客家特色展示区,称之客家小镇。沿路上去,山侧刻满了客家印象的壁画,如客家人磨豆腐、客家人围坐而谈、客家人下地农耕等,每幅画里的元素都是熟悉的,看着就觉得温馨。从山侧入谷,可看谷内一幢幢特色的客家建筑,围龙屋就极具代表性,它传达着客家人同祖同居的特点,先辈的房子在圆内,子孙满堂后,一圈圈、一代代往外,大致的规矩吧。还有些有民国特色的骑楼,亦融合了客家文化元素,与围龙屋相得益彰。
一路爬到山顶,在古建筑风的凉亭往下看,光影斑驳,谷内有客家山歌晚会,谷外有安静的车流不息,竟有种古今交错的美感。
美美的睡了一晚,一早老三带着我俩去吃经典的梅州早餐,梅州腌面。具体做法不知,面大概是竹升面那样的自制,口感很好,嚼劲十足,伴了香喷喷的猪油,好吃到哭。配上一碗三鲜汤(猪瘦肉、猪肝、猪粉肠,一点枸杞叶),味道美极了;不得不说的是汤里加了客家娘酒,淡淡的甜酒味似锦上添花的一笔,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刺激味蕾,久久回甘。娘酒是客家人在农耕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温补类食物,通过酒曲发酵成酒,酒体和酒槽都呈红色,所以汤里有一点点的酒味,还有零星的几点红色酒槽。客家女人生完孩子都会用娘酒煮鸡啊蛋啊之类的调补,花样不多,大概也是早先年代穷苦的缘故,但这些规倒一个个的流传至今。
吃完早餐,老三驱车三十公里带我俩来到了梅县郊外的松口古镇。熟悉近史的人对这个小镇估计并不陌生。作为中国广东山区的一个小镇,那时,在世界的知名度远大于广州。松口古镇原就有千年历史,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自古是商贸交流重镇,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是那时下南洋的出发点。小小的港口载着无数华人去海外冒险,因此这里的建筑也刻上了西洋风格的烙印。曾经的松江大饭店如今成了松口古镇的博物馆,博物馆内还是原先的旅馆痕迹,一间间不同级别的客房分布在不同的楼层,房间里摆设东西的贵重与否也大体按着规矩。酒店内四处可见民国时期的美女挂历、石英钟、名人字画等,在重要人物的房间还有更为精美的表、钢笔、器皿,无处不是西洋风味。
某层整层是那个时期代表性的物品展示,近代剧中常见的留声机、梅花表、照相机,来往的书信、邮票,应有尽有。当你置身其中,完全不觉得这里是一个偏远的小镇,更像是某个大城市里的博物馆。这里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心酸别离,送走的人比回来的人还要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古镇如今显得破败,人少,建筑陈旧,作为小小的景点在历史风云中飘摇。
看着,是感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