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在路上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2018-06-24  本文已影响98人  像鸡毛一样飞啊飞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几十万或者几万人口的小县城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的领跑下浓妆淡抹,气喘吁吁。每个城市的中心固然被几个商业地产大佬粘贴复制的一模一样,但稍有些历史的城市就还会遗留下一些文庙,鼓楼,钟楼之类的建筑或者建筑拆去后的地名。我理解的“地图炮”应该是对别人的城市了解不够深刻,仅凭印象中的概念对某一区域的人们的性格或生活进行估测的人们。

      于是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地图炮”,将我对上海的认识进行一下描述。最早到上海是十几年前,像众多游客一样直奔外滩,外滩南侧的那些法式建筑映入一下即止。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外滩某艺术展览馆看了徐冰的“烟草印象”,那个展好像是徐冰刚成名不久的作品,虽然 不太能看懂,但这样的现代艺术对一个刚看世界的青年来说还是震撼。另外就是当时 在上海看了画展,莫奈,马奈的《日出印象》《草地上的午餐》居然都是原作,好象 还看到梵高的一两幅铅笔的小副,虽然当时只是隐隐知道这些牛人的名字。还好多年以后才知道自己看到了多么 牛逼的作品。

        再到上海是世博会期间了,那时对上海的印象除了人山人海的各展馆就是毛主席在上海住的宾馆好厉害,铁路直接通进了宾馆院子里,当年他老人家坐过的火车现在还停在院子里。

再后来两次到上海好像都是光启路这一片的里弄里,对逼仄的巷子里纵横捭阖的电线和花花绿绿的衣服以及人们安然若素的生活印象深刻,表面上看这些里弄的人们与北京南城胡同里的人们生活应无二致。真实的情况也许写《繁花》的作者更了解一些。

        下图是一个朋友在徐汇区拍的小楼,我把一角化成一个音符,觉得很有趣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这次来到上海本来打算去文艺青年都爱的武康路逛逛,一不小心就从跑着经过复兴路,一路跑一路觉得这条路好有腔调,用小时候的话讲“腐朽的资产阶梯”味道充斥在这条路上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第一幅 我觉得有趣的照片是在马当路上一个网红奶茶店的门口,排队的奶茶店门口不仅有从店里买了奶茶兜售的大姐还有一位气定神闲的阿姨坐在店门口的椅了,“老有腔调了”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我们习以为常的市井生活就是别人眼里的风景,不知是我们太麻木,还是风景的底线有点低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新天地里的这对在拍照的年轻人也让我很感兴趣,小男生的穿着在我的印象中时尚精练就像是发型店的发型师。可走在时尚的新天地里,就大有味道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在我拍下复兴中路1269号门口画画的人时,还有一对情侣和一位骑电动车的大哥也停下来饶有趣味的看着,“你的院子装饰你的梦,也是别人眼里的画作”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我很喜欢上海交响乐团对面的这个CD店, 这是一个非常巴洛克风格的小区门口的小店,小区非常之新,感觉并不像与前面的“周公馆”、“思南公馆”一样是殖民时期的建筑。(如果我这篇文章红了,请熟悉上海的朋友们告诉 我这个小区的名字吧)看CD店的样子应该是没有合法的规划手续的,只是借了临街的房子给乐迷们提供一点碟片。很替老板高兴这店没在“穿墙打洞”的城市建设运动中被关掉(我不是在说大北京的坏话吧)。老板锁了门出去了,在网购解决一切的时代,这个店也许只在有音乐会的夜晚给爱音乐的老人家们提供一些服务吧,就算我是yy,那些热爱音乐的白发老先生在这个店前的样子也是够温暖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这张照片是在伊朗驻上海领事馆门口拍的趁着红灯的间隙拍的,要是站在中线上会有更好的构图但也会显得 我的公德底线有点低,这些树我也搞不清是梧桐还是单球悬玲 还是别的什么树。只是隐隐记得有个故事说我们小时候总讲的法国梧桐并不是从法国引进的,是因为民国时期,大量在法国使馆门口种植才叫的这个名字,也难辩真伪,咔咔。恩恩,此时我可能又要“炮”北京了,在使馆区一带,固然也有这样闹市中的僻静街巷,可行道树搭成的拱洞在三环以内怕是少之又少了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我在某个裁缝店(是不是应该叫私人订制服装店)橱窗前拍下这位在订服装的先生和很有气质的裁缝(或者叫设计师),不知道为啥,背带裤这种衣服在上海的里弄里出现就很自然,在其它地方出现就像喝咖啡吃大蒜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我在复兴路上拍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一家飞跃鞋店,小时侯几十块钱一双的飞跃鞋在上海或在法国就是这样的时尚,可在我们这老土的脚上就是橡胶味满满的球鞋,唉,啧啧啧,为了让看官增强印象,发一张洒家前一段时间网购的飞跃鞋买家秀请各位增强一下对比感,咔咔

复兴路的上海腔调

我心目中“地图炮”是对某一地区不甚了解,利用已有知识猜测未知区域,想当然 的贬义词,所以本文尽量使用平和的情绪来描述自己几次来上海的感受,希望自己不炮,别人也不炮。

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